五、生产流程

五、生产流程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生产流程基本是:每天下午2点半,编辑到达报社,先浏览当天的主要报纸以及新浪、搜狐和新华网等网站,查收读者发到电子信箱里的投稿,准备一些选题和操作思路。下午3点半召开社论会,由执行总编辑陶第迁、一名值班编委、评论部主任李文凯及所有时评编辑参加,时间约一小时。确定社论选题是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先由编辑提出选题,大家再发表意见,“一则集思广益,二则预防风险,让领导知道我们要做什么。而且,集体讨论的事情,不会等稿子来了再把关”。一位评论员认为,最后确定的社论选题一般都是规避各种风险的结果。“不仅体现在选题上,政治的或商业的,也体现在应该怎么发表观点方面。例如,涉及房地产方面的社论,考虑到广告客户的关系就可能放弃。我来这半年有过两次这种情况。”[17]下午4点半,开完社论会,一般开始安排评论员写稿,或者向时评作者约稿,充分坚持“以我为主”的主导原则。晚饭后,编辑开始处理收到的稿件,从《推荐》、《来信/来论》、《街谈》再到《社论》等,一般晚上10点半左右截稿。具体来看,社论和个论的操作略有区别,社论为保证时效必须当天定题、当天写稿,个论则对每周的新闻有个预判和统筹,可以对文章进行统筹安排。

纵观《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形态、定位、选题及流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通俗报纸的南都的评论与传统机关报的评论风格差异很大,写作上追求观点的犀利、鲜明表达,也注重提供判断时事的方式方法,版面形态上力图体现组织、公众、精英的多元表达,珍惜思想碰撞的火花,尊重作者的思想权利。有学者将这种风格概括为:“通俗报纸的言论主体有多元化趋势,展示不同意见的冲突成为编辑操作的惯常思路。谈论的议题经常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公共事件,但立场并不局限于自身,有时能以公共性作为基本诉求,因此,通俗报纸的市场效应部分来自回应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诉求。通俗报纸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相对可能(虽然层次较低)的舆论空间。”(孙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