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公众言说与精英启蒙的交响

第四章 时评:公众言说与精英启蒙的交响

现代报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和评论两大类,前者主要提供事实,承担告知的功能,后者侧重意见表达,提供评价事实的观点,发挥解释的功能。西方新闻学界认为,新闻关乎民主,以公共性为内核;评论在西方新闻实践中同样与公共利益乃至国家民主有着重要的关联。例如,美国全国社论撰稿人大会1975年通过的《基本准则声明》中开宗明义地强调:“社论写作永远不是一种别的生财之道,它是一个投身于公众利益和公众服务的职业。从业者的首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并引导读者作出理智的判断——这对民主制度的健康运作至关重要。”[1]

在西方大报的内容构成中,评论始终位居重要版面,发挥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美国97%的日报每天至少有一个版的评论,比较典型的版面形态是:3封读者来稿、2幅漫画、3篇辛迪加专栏[2]、1篇国内或国际事务的社论、1/2篇(两天一篇)当地事务的社论、1/3篇地区事务社论,版面不含广告(李良荣,2003:129,131)。中国近现代报纸的新闻生产实践中,评论也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组成,而且近代报纸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两次“时评热”(朱健国,2003):1896年8月9日上海创刊的《时务报》,促进了中国第一次“时评热”;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的第二次“时评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的评论又经历过四次热潮: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人民日报》“今日谈”等为代表的小言论时期;二是80年代后期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为代表的杂文热;三是90年代后期以来,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为代表的时评热;四是90年代后期以来,以《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为代表的新型社论的兴起,较之以往的社论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涂光晋,2004)。

见诸报端的评论一般包括社论、专栏评论、读者评论、记者述评、杂文等多种。其中,时评文体更强调由事而评、因时而论、随势而生,以社论或专栏形式出现的时事评论文章均可简称为“时评”。本章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进行分析,在梳理其发展轨迹及创办动因、分析其内容特色和控制形态的基础上,对其从公众言说向精英启蒙的重要转向及适度回归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场域理论对知识分子如何进入新闻场域进行时评表达,对时评编辑如何运用社会资本进行生产等问题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