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9年发展:选择“另类”

二、1997—1999年发展:选择“另类”

1997年1月1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由周报改为日报,每天出版16个版。为吸引读者眼球、尽快扩大市场,南都新闻采取了“另类”的处理方式,经营也逐渐摆脱困境、扭亏为盈。这个时期的南都主要遵循市场导向来运营,其策略呈现典型的“市场导向新闻学”的运作模式。一般优势包括:避免新闻受到机构的直接控制,广告商的参与令新闻制作成本降低,注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减少从业人员个人偏见的影响等(苏钥机,1997:215)。从其新闻生产的实践特征看,主要有如下特点:

(1)题材选择: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暗访新闻,制造轰动效应。

南都改成日报初期,发行量仅几千份。为尽快打开局面,报纸选择非常另类的内容路线,将突发新闻和社会新闻放到突出位置,强调新闻的可读性、轰动性,大胆推出一系列暗访新闻、联动新闻、新闻连载等,封面经常出现重大事故、奇闻趣事。这种做法带有猎奇、恶俗的小报作风,同时也与创办初期的南都缺乏政治资本的困境密切相关。当时,报社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两点:第一,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快速吸引读者关注,尽快摆脱亏损困境,实现报社预定的盈利目标;第二,如何应对政府部门的限制,“政府部门开的会议,《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不可能接到邀请函,赶到会场也进不去……由于采访时政要闻需要知名度配合,短期内难以奏效”(南方都市报,2004:22)。

新闻连载方面,记者谭智良自1997年4月3日起连续12天在头版推出《变性丽人的情爱悲歌》,此后连续两年又发表《巴西生死恋》、《亿万富姐的情途商路》等近30部新闻连载,字数高达50万字。这种报道形式直到1999年中期才完成历史使命[5]。新闻暗访方面,曾华锋、石野、邓世祥等记者不顾危险、频繁出击,做了查访伪劣产品、追查私宰肉等大量揭黑打假题材的报道。其中,尤以1998年3月16日头版头条的《地下作坊潲水提炼花生油》最为典型[6]。同时,跑线记者也想方设法打破垄断,“钟哲平拿下了公安线,张蜀梅拿下了120线,这两位都是胆子够大、神经坚韧的女记者。一个时尚俏丽,落笔却常写分尸命案;一个长发长裙,则时常要直面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南方都市报,2004:24)。此外,报社还大量培养报料人,争取各种新闻线索[7]

这一阶段,南都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新闻还有《交100只死苍蝇才能放假》、《中学教师71刀砍妻案》、《“爱家”砍下孕妇4根手指》等。面对一些小报风格的质疑,程益中回应说:新闻没有正负之分,只有真假之分,我们在贩卖消息,要经常替买方想一想。“如果不做出不一样的新闻产品,那么天天出版的都市报就会没人看。”(南方都市报,2004:22—24)由于过分追求煽情、刺激和另类,南都的报道也会出现突破分寸的情况。例如,该报1998年4月2日头版发表的关于广州客村立交“黄色毒瘤”的报道中,记者以暗访身份跟暗娼讨价还价,借嫖客之名到不同暗娼的出租屋里,直到“达成”交易最后一刻才离开。有关部门做完查处后半开玩笑说,南都的报道如同一本《嫖娼指南》(南方都市报,2004:54)。

不过,南都也在新闻生产的实践中不断调整题材选择。经历了1997年和1998年的困境,报纸发行量扩大、影响力提升。从1999年开始,报社通过增加正面报道、专题报道和周刊(《人才周刊》、《电脑周刊》、《食品周刊》)以及经济新闻、社区新闻等,逐步改变单纯以另类取胜的风格,新闻题材和类型趋于多样化、综合化。例如,1998年8月抗洪期间,外派记者到湖北灾区采访,还策划了帮助灾区大学生圆大学梦的报道,“可谓是《南方都市报》第一个成功的大型正面报道”(南方都市报,2004:53);1999年4月《天天财富》开版,成为国内综合类日报中最早开辟专版关注经济现象的阵地,而且开篇就抓到“爱多倒闭”的大新闻,于是紧追不舍、深入挖掘,形成了自身财经报道的基本战术。此外,由于受香港报纸的影响和启发,南都1999年7月推出新版《广州新闻·街区》,从分区将新闻归类,以新闻图下配发短讯的形式,“把街坊邻居间鸡毛蒜皮的事变成新闻”[8]

(2)新闻专题:策划报道产生热烈反响,快速提升报纸发行量。

这个阶段,南都的新闻策划和专题报道非常引人关注,以戴安娜车祸遇难专题为开端、《世界杯特刊》为延续、《一日看百年》为高潮,专题策划不仅成为该报扭亏为盈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新闻生产中屡试不爽的经典策略。

1997年9月1日,南都借助网络下载和编译稿件,第一时间推出3个版的戴安娜车祸遇难报道,而同城媒体对这条新闻的反应较淡,只发了几百字的消息。9月6日,南都又推出戴安娜葬礼专题《再见,英格兰玫瑰》。一周内报纸发行量几乎翻倍。时任新闻部副主任庄慎之(2004:33)在评报栏上说:“我们的对手并不是强大到不可超越,因为他们还是要在一个框定的舞台中跳舞。我们的胜机就在这里。”1998年4月4日,龚晓跃等在南都推出体育评论专栏——《五文弄墨》,以“与现实死掐,给自己找乐”为宗旨,追求个性奔放、自由犀利的另类文风[9]。同年6月1日,4个版的《世界杯特刊》面世,后增加到8个版,而且采用“双封面”形式把《世界杯特刊》包在正报外面卖。尽管没有特派记者,文字和图片资源也很缺乏,但个性化的体育评论还是大大地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促使南都销量大增——特刊出炉前的5月底,南都发行量不到6万份,而世界杯结束时,一跃上升到15万份(南方都市报,2004:41)。

1999年可谓是《南方都市报》的“策划年”,先后推出大量的专题策划。例如,5月9日、10日,针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分别以12版、9版的篇幅推出《抗议北约暴行》专题,用超大黑标题和巨幅图片的组合形式表达“最强烈抗议”、“泪水·怒火”,非常醒目,直接展现了愤怒的情绪和报道的张力。6月,针对广州荔枝丰收策划推出《荔枝狂欢》专题,首次用社会新闻的手法报道经济新闻。8月底,以6个版篇幅推出《广州小变大盘点》,“它的面世让那些老觉得南都只能做负面报道的人吓了一跳”。9月27日,推出56版特刊《共和国精彩回放》,以年代为经、事件为纬,串起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日看百年》的专题策划,作为南都历史上时间最长、版面最多的超大型特刊,该专题在365天里每天有两个版与读者见面。栏目包括《世纪脉搏》、《世纪画卷》、《世纪词典》等,全年共出730个版。次年,这个专题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奖专栏类一等奖,也充分体现了南都编辑部整体作战、精于策划的能力。

(3)版面编排:大图片、大标题和模块化,充分吸引读者眼球。

从1997年开始,南都就有意识地在头版中上位置采用吸引眼球的大图片和大标题,把文章的形式设计得“浓眉大眼”。最初几个月,标题采用右斜左斜的变形处理,文章版式也变化无常,逐步确定标题不出现竖排字,不能压扁或拉长,版式也改成条块式编排,以模块化的方式处理文章等编排准则。同时,为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报纸整体采用小开版面。这种版面风格在广州前所未有,遭到“小报”之讥。南都的理由是:“这样的形式是有些离经叛道的,这说明不只是内容,在形式上我们也和同城报纸不一样。”(南方都市报,2004:27)此外,南都的报头颜色一开始是红底白字,1997年年底改成红底黄字,颜色搭配上醒目刺眼,目的就在于足够抢眼、有冲击力。显然,这个阶段,南都的形式与内容吻合,基本立足点都是吸引读者眼球,这点从程益中制定的评级制也可以看出——文字、图片、编辑到版式等10个标准强调的主要是“独家、创新、冲击力、信息量、贴近性、服务性”等。

熬过创刊初期的艰难后,为适应读者和市场需要,南都不断增扩版面。1998年3月由4开16版扩至24版;1999年7月5日又从24版扩至32版;11月18日再次将版数从32版扩至48版,并正式确定头版为“大图+导读”的模式。这种密集型、杂志化的“封面导读”当时在国内媒体中还很少见,其最大特点在于:让巨幅图片传达最有冲击力的事实,让厚重的标题引导读者最有效地阅读。借助改版的契机,南都新闻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产品结构更加多样,版式风格也在调整中逐步告别早期单纯追求醒目的风格,变得简洁、大气。

总体来看,南都发展的第一阶段(尤其是1997—1998年),整体风格和内容定位都十分另类,往往追求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轰动效果。这个阶段的南都,如其1998年打出的口号“大众的声音”,走的是纯粹的市民化、平民化的道路。关于为何采取“另类”风格,总编辑王春芙这样概括:

失去的战场要抢回来。怎么办呢?用传统的套路,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操作手法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采取一种引人注目或者“另类的”做法去攻城略地。所以,都市报创办初期热衷于社会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对一些题材大篇幅炒作,这些手法都用得很娴熟。这种办法是无奈中的办法、不得不采取的办法。也正是这种手法引起了社会和读者的关注。我们当时有句话:“在热闹的马路中栽树,一定要栽大树,而不能栽小树。”怎么栽大树呢?除了把报纸做大,内容上一定要引起注目,所以采取这种手法强行夺回广州市场。[10]

从经济资本的获取效果看,南都初期以“一种相对比较另类或者说是小报的姿态来切入市场、打开市场”,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庄慎之,2004)。这种另类策略很快帮助其扭亏为盈,发行和广告增长迅猛:1997年年初创刊时,其发行量仅为四五千份,同年12月实际印量已达7万份,1999年年底突破61万份,2000年日均发行突破80万份。同时,在经营上,报纸熬过了最初两年亏损的艰难时期后开始盈利并快速增长。1997—1998年,报纸年平均亏损800万元左右;到了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9 00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2000年,广告收入则超过2.6亿元。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个“五年规划”(南方都市报,2004:27):1997年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奠基),1998年解决“生与死”的问题(摆脱对手堵截),1999年解决“上与下”的问题(解决温饱),2000年解决“大与小”的问题(由边缘走向主流),2001年解决“强与弱”的问题(走向强大,建立现代企业)。这个规划的目标不仅基本实现,也大体能够概括周报改日报后最初的四五年间南都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