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控制与话语转换
与常规新闻生产受到的约束一样,《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生产也在由宣传部门和政府部门构成的政治场中进行。与常规新闻生产的政治控制不同,宣传部门的管理重心更集中于媒体的新闻报道,而非新闻评论;此外,由于时评的主体内容并非新闻事实,而是意见观点,因此,通过对作为新闻由头的事实转换或者时评观点的话语转换,时评生产比新闻生产有着更大的灵活性与策略性。一位评论部负责人这样比较新闻和时评受到的不同控制:
在目前的环境下,时评受到的约束还不如一些负面报道。近几年,某些重大负面报道对言论空间的突破,要远大于时评对言论自由的突破,所以,会引发更多的控制和约束。管理部门对言论的约束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约束新闻报道。我个人的感觉,来自行政或宣传部门强制性的限制,针对评论的要大大少于报道。很多报社对评论谈虎色变、噤若寒蝉,主要来自他们自己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因为他们作为把关者长期以来接受的道德体系,看到评论想当然地认为不妥当,结果就去封杀稿件。[18]
在时评生产过程中,政治因素的控制可以直接决定有或无的问题,即稿件最后能否见报。这种情况主要来自新闻禁令——宣传部门针对一些重大或敏感的新闻事件明确要求不能进行任何报道或评论。由于禁令的突发性,时评临时撤稿的情况在南都时有发生。例如,2005年7月,针对中国啤酒95%含有致癌物甲醛的风波,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报告认为国产啤酒没有问题,宣传部门发通知要求报道和评论的口径与此保持一致。之前,某专栏作者写了篇时评给南都,对质检报告进行嘲讽,由于跟禁令完全相反,最后没发[19]。
前文对南都编辑部价值观的阐释中,曾经强调其在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立场、独立判断,这种积极主动的突破意识和追求自主性的场域特征也同样体现于时评生产的实践中。与新闻编辑一样,时评编辑也总在力图通过各种形式规避政策风险,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话语空间。由于时评体现的是对公众或精英话语权的满足——给他们提供言说或启蒙的表达空间,面临政治控制就不得不进行话语转换。一位评论部负责人曾这样概括话语转换的动因和方式:
我们应该是机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应该怎么做?总编说:没有不能说的话,就看怎么说。“怎么说”就要考量评论操作者的技巧:一个是角度,一个是尺度,一个是遣词。这是个不可言说的东西,《南方都市报》对如何执行禁令会有自己的看法。(禁令)应该是权宜的,不会永远不动,不会下解禁令,所以过段时间可以去试探下……我们要“理解”、“解读”上面的意图……而不是上面一碰我们就跳,这依靠我们在新闻业中做久了之后掌握的敏感。[20]
实际上,话语转换并不能涵盖评论生产与政治控制互动中的所有策略,而只是其中最惯例的典型方式。这些关于尺度、角度和遣词的转换策略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寻找政策缝隙。这种策略在南都的新闻生产中运用较多,即仔细推敲禁令本身的要求,揣度和寻求可能突破的政策缝隙。一位编辑说,“原则上,我们是规避风险的,但有时候也拼一把”[21]。例如,针对英国伦敦地铁爆炸事件,评论部写了篇社论。此时,宣传部门发来通知,要求媒体不要炒作、篇幅适当,一定用新华社通稿,“原则上不得刊发主观性评论”。李文凯去找总编辑争取,既然有原则就有例外,何谓“主观性评论”很难认定,分析体的文章也可以做成分析居多、建言较少,“我们要确保重大的事情发生后必须发言”。原文的标题是《袭击伦敦就是袭击所有国家》,考虑到直接用八国声明不合适,发表时改成了《恐怖主义的罪恶是对全人类的罪恶》[22]。
第二,软化时评标题。时评的标题一般强调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指向和观点非常明确。考虑到政治风险做必要处理时,对标题进行“软”处理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例如,2005年7月,针对重庆大学、深圳公安局等强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做法,南都专栏作者、《外滩画报》副主编张平写了篇时评,原标题是《搞网络实名就是搞网络暂住证》。领导觉得不妥,必须改温和点,后来见报时改成《强制性实施网络实名制有必要吗?》[23]。
第三,改变新闻由头。时评的时效性主要体现于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如果其评论的事实本身比较敏感或违反宣传政策,编辑会采取更换“新闻由头”的方式对政治控制因素加以规避。例如,2005年6月底、7月初,“中石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的事件,要发稿时突然来个禁令,我对稿子的新闻由头做了处理,把稿子改成海尔收购”[24]。
第四,处理敏感文字。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词汇,编辑处理时评时要进行表达方式的转换,或进行模糊处理,或用其他方式进行阐释或替代。对明显会招惹“麻烦”的文字,就直接删减,这种处理方式最普遍和常用。“有些东西肯定要撞墙的,就要舍弃;有的东西,要看怎么表达,如‘××分立’、‘司法××’等,我们不提这些,但用多点文字来描述它。”[25]
这种话语转换的方式不仅体现在南都对原创时评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对转载稿件的处理上,编辑转载时会对一些观点新颖但内容敏感的文章进行有策略性的选择。例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5年5月25日发表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龙应台,2005),编辑考虑到此文内容敏感,就用“推荐”形式,转载此文时“只转载了她讲台湾民主的部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