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年扩张:打造“报系”

四、2006—2008年扩张:打造“报系”

大体以2006年为起步,《南方都市报》逐步开始从一张报纸向集报纸、网站、杂志为一体的“南都报系”扩张。这种扩张战略显然与整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旗下子品牌系列化的战略实施相关,以《南方周末》为核心的“南周系”(包括《南方人物周刊》、《名牌》等)、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核心的“21世纪报系”(包括《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商务旅行》、《理财周报》等)先后打造成形,“南都报系”的打造亦属应有之义。三年多来,其扩张步伐主要集中于三种方式。

(1)新创周报与周刊。

2006年1月,南方报业集团将停刊的《南方体育》交由南都,改创为一份以新闻、娱乐为主的周刊——《南都周刊》,试图回避“《南方周末》的厚重、沉重,更看中思想的活跃、观点的独到”(冯超,2006)。同年10月1日,南都创办《风尚周报》,重点关注中产阶层,以“提升中国人的品质生活为己任”,倡导所谓的“人文物质主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

(2)跨区域合作办报。

2007年8月底,南都与云南出版集团达成协议,联办《云南信息报》,南都执行总编辑庄慎之兼任该报总编。9月19日,该报全新改版,面貌一新,发行量和广告额均大幅提升,南都也借此实践了“低成本、见效快、可复制性强”的扩张方式。

实际上,早在2003年11月,南方报业集团便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在北京创办《新京报》,要做“一份新型时政类都市报:摈弃传统党报和都市报的缺点,汲取党报的理性、负责精神和都市报的快速灵活反应能力”(南方都市报,2004:193)。初创时期,包括总编辑杨斌在内的骨干主要来自南都。后由于各种原因,南都并未实质上参与《新京报》管理,产权上亦无“子报”关系。这种遗憾经由《云南信息报》得到弥补。双方联合拥有产权,南都管理团队还拥有一定的待持股份,激励机制也更加完善。

(3)拓展新媒体项目。

2005年,《南方都市报》与深圳热线合作,创办奥一网,成为较早在新媒体领域进行深度试水的传统报纸。经过两年协商,已基本完成南方报业集团控股奥一网的资本运作,控制91.2%的股权。2006年,奥一网推出“有话问市长”大型网络问政平台。2008年又与南都联合推出《岭南十拍》专题,推进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19名网友的见面会。同年8月10日,南都数字报正式上线,运用多媒体手段,主推南都完整版、精华版和随时报三个产品,注册用户已达30万,日点击量达到600万人次。

结合报系格局的形成,南都提出“全媒体”概念,专门成立“全媒体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南都报系编务联席会”,对不同报刊、网站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按照报社行政副总监刘庆的概括,“报社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强调全媒体概念、报系概念”[21]。在打造“南都报系”的同时,报社也通过健全考评体系、设立南都新闻奖、稳定区域市场、强化时政报道等手段,巩固和完善《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形态和管理机制。

区域扩张方面:在2003年提出开拓珠三角城市报业市场的基础上,到2005年基本形成“2+5”的榕树式发展战略,主攻东莞、佛山、珠海、惠州等城市。按照主管珠三角业务副总编辑任天阳的说法,“针对珠三角二线城市报业竞争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低的区域特征,采取水库战略和博弈战略夺取珠三角市场”[22]。开拓珠三角的同时,南都也更加重视巩固广州本地市场,2007年成立时事新闻中心,2006年、2008年的两次改版重点提升了地方新闻与经济新闻的质量。

新闻报道方面:除原有的时评、深度操作形态更加成熟外[23](例如,时评增加了公众发言的“来论”版,线下定期举办“公众论坛”;深度增加了颇有特色的“网眼”版,聚焦网络热点现象),还在重大时政新闻、高端报道上有所突破。例如,2007年9—10月党的十七大期间,投入120个版,推出《五年新政》、《国是开讲》等高端访谈专栏;10月22日中午制作了16版的号外《前进!进!》;29日推出了16版的《国是论衡》。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南都记者的身影首次出现在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此外,改革开放30周年、外事记者采访尼泊尔候任总理普拉昌达等大型政治报道,使得南都逐渐“以独立与民间立场进入中国政治新闻报道现场”[24]

绩效管理方面:2006年,南都创立“新闻报道奖”及评奖体系,包括校对、编辑、摄影营销、深度调查、新闻摄影等十多个类别的奖项,对员工进行激励。同年,建立南都采编层级激励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体系的晋升通道,每个月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考核。2007年3月,实施了新的采编层级管理激励方案,设计了助理记者、记者、中级记者、资深记者、部门首席、报社首席等不同级别的业务职称,每年评定一次。其中,部门首席的收入与部主任相当,有效激励了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25]

表2-2 南都采编队伍分级层次及所占比例[26]

当然,受外部政策约束、市场利益诱惑等因素的影响,《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生产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考验。例如,笔者2005年做田野考察时,南都所处的新闻环境相对宽松;而2008年,由于敏感事件频发、主管领导更迭的影响,深度报道生产中的自我审查不断,时评操作的话语空间亦大受限制。这种变化带来的思考,可从副主编崔向红的一番话中得到解读:“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要多一些对时局的研判。杨社长提醒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媒体‘小我’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社会责任与新闻专业精神的关系、精英意识与媒体姿态的关系、政治规律与新闻规律的关系、报道动机与社会效果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在2008年竞聘上岗演讲稿《化学品》中,执行总编辑庄慎之将自己的职责之一比作“清新剂”,从中亦可见南都新闻生产中遭遇的价值观、运营机制等方面的考验:

这里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内部人际关系、工作氛围。我主张并致力于以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平等态度、阳光决策去除南都内部渐有滋生或可能滋生的“官场文化”、“江湖文化”、“黑箱文化”……有些核心的价值会被模糊淡忘甚至扭曲,有些毒素会在内部滋长、渗透、传染……比如有些人将南都品牌与经营业绩的因果关系倒置,有些人严重违背南都采编与经营分开的根本大法,有些人试图搞有偿新闻,有些人抄袭、编造新闻报道,有些人利用南都品牌、打着南都旗号胡作妄为……这都需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