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报道特点
南都深度报道的文体主要是调查性报道、对话体报道两大类,多数记者主要给深度版写稿,因此,调查性报道所占比例最大,每月见报10—20篇不等,而对话主要由专职记者姜英爽操作,每月发表2—3篇。
一般来说,调查性报道主要有三个特点:报道题材是关乎公共利益的事件,主要指向政府或商业腐败;记者主动参与性报道方式,大多数是个人调查;报道的内容主要是负面新闻。如同美国学者威廉·C·盖恩斯(2005:1)的概括:记者原创而非公共机构调查,提供没有进取精神不能披露的信息,对公众具有重要意义等。除了题材选择和报道方式之外,调查性报道的文本强调事实的准确和表达的冷静。编辑陈志华曾用“客观、平实、理性”来概括南都深度的报道特点:“所谓客观,是指坚决戒绝记者任何的主观臆测、主观评价,一切让新闻事实本身说话。所谓平实,则是要求记者的感情不带倾向,或尽可能地不外露。所谓理性,是《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追求的另一种重要品质。在写作上它体现为‘不唯上、不炒作、不媚俗、重思辨’。”(转引自蒯威,2003)在他看来,写作背后的新闻原则说易行难,要坚守公平公正,坚守新闻规律,坚决规避一切宣传八股。
通过阅读,笔者对南都深度报道特点的印象是:以事实为准则,结构清晰、语言朴实,适当追求风采、强调感染力。例如颇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在采访手记中,记者这样盘点其文本特征:第一,叙述平实。虽然事件令人动容,但叙述不带明显倾向,尽可能不外露感情,而运用细节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结构清晰。该文加上引言和结语共有6个部分,主体部分用四个小标题“孙志刚死了”、“孙志刚是被打死的”、“孙志刚是被谁打死的”、“孙志刚应该被收容吗”揭示了记者调查所获得的基本事实,“读者阅读起来非常容易,是一种易读、好懂的结构”。第三,逻辑严密。段落关系清楚、事实准确无误,“文中事实皆有出处,同时,凡涉及观点的地方,一定紧跟着有力的例证,使想挑毛病的人也无话可讲”(陈峰,2003)。由于调查性报道题材敏感,容易受到权力干预或招致麻烦,为了规避风险,保证事实准确是新闻生产的基本要求。深度记者都深知,事实准确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专业规范,也是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尤其像“孙志刚事件”这样触及一些政府部门利益的报道,更加要小心求证、核实细节。
在保证事实无误、结构清晰、语言朴实等特点的基础上,南都深度主管也比较鼓励记者进行文本创新,增强报道感染力。“文本要比较感性,所传达出来的东西要特别有感染力,这是深度报道的基本属性。”“南都的深度操作跟《南方周末》有一些勾连,但我们的深度报道更愿意强调不土,有现代感,某种意义上说,还是要学国外的,如《华盛顿邮报》,故事和细节有张力。”[13]以丰鸿平采写的《活在煤毒中》(2005年3月2日)为例,该文适当运用了一些特稿笔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比如:“邵先进说着说着开始哽咽,眼泪像是从枯井里溢出的混浊的水,渗透过满脸重叠蜿蜒的皱纹。”“他把手伸开给记者看,那也是一双癞蛤蟆皮一样的手,长满了玉米粒一般大的痱子,黑黑的一片。”“贫穷是和砷毒、氟毒一样严重的顽疾。贫穷的地区,食物结构单一,房屋居住条件差,厨房和居室合为一体,健康意识差,所以更容易患上氟病砷病,而一旦患病,就会更加贫穷。”
除调查性报道外,对话体报道是南都深度的另一种典型文体,以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内容为写作形式。这种文体的报道能量在南都被充分挖掘,并进而成为南都深度的品牌。曾专事对话版的记者李思坤认为,这种源自广播节目的报道形式经过报纸平面化的实践后,“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体的新传播方式,而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生产方式’”。对话体报道能够表达一般新闻所不具备的不确定性,还原对话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而且,对更加直观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原汁原味的对话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亲切度(李思坤,2002)。
南都的对话报道,一般包括新闻背景、人物简介和对话实录三部分,有时候会配上采访手记。根据笔者的阅读分析,南都对话作品主要有三个特色:首先,能够通过原生态的人物话语揭示新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或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对话记者姜英爽[14]所言,“对话的精彩,一定要把这个人物做透,做到淋漓尽致,不在于文章长短,关键在于你的这个采访者的性格、内心想法要跃然纸上,要让他说真话,要让你的读者看下去”(姜英爽,2003)。其次,精彩的对话交锋中伴随的情感变化引人入胜、如临其境。最后,及时寻访到事件风暴中心的人物对话,可以提供一般报道所不能传达的幕后故事、背景或原因。实际上,单就文体形式而言,对话报道体例呆板、单一,只有在对话中展现环环相扣的问答和波澜起伏的情绪,才能吸引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报道。因此,对话报道要做到既深刻又生动,对记者采访技巧和提问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