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八景

沧江八景

据现有资料表明,最早为太仓写出八景诗的是马麐。马麐,字公振,一字国瑞,元太仓人,嗜读书。元季避兵松江,筑室凿池,有田园花木之趣。日诵经史,遇佳客往来,则觞咏不辍。著有《公振集》。由此可知,马麐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园艺家。因此在他的眼中,会看到常人不易察觉的美景,也正因为此,他可以写出《沧江八景》这样美妙的诗。

马麐的《沧江八景》全诗如下,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八景诗,笔者在诗后加上简短的按语,对景点稍做介绍。

西寺晚钟

楼观参差映落晖,数声敲罢客应归。

山僧贪看常青树,犹是哦诗坐翠微。

按:西寺,指海宁禅寺,在太仓武陵桥西北,今弇山园内。南宋建炎四年(1130)里人郏承直舍地、僧人善能建庵,署名“妙莲”。绍兴二年(1132)改名广法教院。元大德年间朱清督海运,奏改海宁禅寺。延祐二年(1314)重修,赵孟撰有《重修海宁禅寺记》碑文。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今太仓弇山园内,特辟一块空地,四面围以石栏,将海宁寺的一些遗物如圆形鼓墩、方形柱础、高低石门臼、六角塔幢、莲花座、抱鼓石、石帽等残损件存放其内,供游客瞻仰和缅怀,并取名曰“海宁寺遗址”。

古塘秋月

钱塘东去海潮生,吴浦西来舟自横。

十里金波秋浩荡,流光直到阖闾城。

按:古塘,在太仓城西北,东连盐铁塘,西经西码头与昆山塘相接。阖闾城,指苏州,在太仓西。

半泾潮生

渔船商舶喜通津,挝鼓椎牛祀海神。

风色趁潮波浪急,扁舟愁煞渡江人。

按:半泾,在太仓城东门外二里许,南北向。元明时此处为观娄江潮绝胜地,一般在每月初三、十八,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生日”,波涛汹涌,浪卷掀天,此时娄江潮尤为壮观。明末清初“太仓四先生”之一的陆世仪也在《半泾道中》写道:“半泾春水涨,小港一帆通。雨色沧江外,人家暮霭中。蟪蛄鸣麦陇,凫鸭乱葭丛。农务村村急,无心理钓筒。”陆世仪在半泾道中时,大约正是农忙季节,因此连渔民都“无心理钓筒”而去忙农务了,这其实是“半泾观潮”外的又一景了。

淮云雪霁

琼林珠树绝尘埃,鸾鹤群飞去复回。

望见淮南江上月,白云深处有楼台。

按:淮云,指淮云寺,在太仓大北门外。元大德二年(1298)顾信葬父建寺于墓前,因祖籍淮阴,故名。顾信(1279—1353),字善夫,晚号乐善处士,元太仓人。大德初官杭州军器局提举。师从赵孟,以能书称。后辞官,将所得赵孟所赠书法作品《归去来辞》《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多帧携归,勒石构亭藏之,亭匾名“墨妙”。

半泾湾

致和塘旧影

娄江馈饷

海波不动绝奔鲸,万斛龙骧一叶轻。

三月开洋春正好,南风十日到神京。

按:娄江,在太仓境内者即今之浏河塘。馈饷,指运送粮饷。元至正十九年(1282),朱清、张瑄奏请朝廷“创开海运”,自此江南漕粮即取道刘家港出海,源源不断运往京师,场面宏观,别开生面。刘家港由此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闻名遐迩。

岳麓晴烟

常林日出青山近,碧瓦朱甍切太霞。

郁郁苍松环翠黛,晴烟长绕玉皇家。

按:岳麓不知指何处,待考。

武陵市舍

溪头不种桃花树,商贾年年桥上多。

昨日扁舟风雨过,无人肯着钓鱼蓑。

按:武陵,指武陵桥,在太仓城中,旧名惠安桥,宋至和年间僧文惠建。市舍,自然是指武陵桥周围一带的商市和民舍。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刘家港开发,成为海运漕粮和对外贸易的港口,太仓迅速崛起,人口聚集,日趋繁荣,武陵桥一带,更是酒楼茶铺,店家商铺林立,其中最为著名者是沧江风月楼,元末明初一批著名文人如铁笛道人杨维桢、张伯雨等常在此欢饮聚集。武陵桥畔既成闹市,又成太仓一景。

吴浦归帆

一帆风便出吴城,只怕沙湖风浪生。

野鸭簖边初系缆,西山月出正潮平。

按:吴浦,指娄江,因其由苏州娄门流来入长江,故称“一帆风便出吴城”。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