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田
顺治二年(1645),清兵挥师南下,江南一线人心惶惶,四处寻找可以躲避战乱的栖息之地。
当时,王时敏之子、十八岁的王抃跟随母亲来到太仓城西十四都——距离城中约十二里的地方避兵。这片土地原是明代朝廷给予王锡爵的赐禄之所,位于西郊的归泾河畔。有关归泾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先有归姓人家居住在那里,故名;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它沿吴塘而北可归,故而得名。因而这片土地又叫归村。
王抃在那里的一段避难生活,对归村的幽致、迂曲的环境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回到城里之后,他随即向父亲王时敏讲述了这一情景。此时的王时敏,经历了丧乱之痛,坊间也时有指责其屈膝降清之举(如苏州府长、吴二县在籍乡官、原任刑部侍郎王心一等有讨时敏檄),正有离群索居的心意。
顺治三年(1646)春,五十五岁的王时敏决意离开城区生活。他把家产析为五份,分给了儿辈们,各分得二千五百亩地,房租一百八十金,甚至把家中的童仆也做了分派。这一年秋天,他开始营造西田别业。
西田一地,深林僻坞,夐绝人境,其中广池曲流,不烦开凿,而旷观幽致,浑若天成。
他再度聘请了曾为他建造东园(乐郊园)的著名造园大家张南垣,逐步构建起农庆堂、稻香庵、霞外阁、锦镜亭、语稼轩、饭犊轩、逢渠处、巢安室等处,并自号“西田主人”“归村老农”。
顺治四年(1647),已经在西田隐居的王时敏写信给城里的儿辈道:“城中人情日异而月不同,我畏之真如火坑。得汝等分任家事,一毫不以相闻。我投老村坞,经年不入城市,岂非至乐!”
西庐园(西田)
这位无意于官场与世俗生活的画坛大师,在这里找到了他的诗意栖居的生活。盛夏之中,一天竟然能画上十幅画作。他的《首夏西田杂兴用沈景清家林诸作韵》十首,记述了在西田的怡情乐趣。
这年秋天,农庆堂菊花盛开,王时敏邀王瑞国、吴梅村、朱明镐、黄翼圣、李可卫、李开邺、苍雪法师等在西田聚饮赏菊达月余。吴梅村有《归村躬耕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时敏西田生活的倾慕之情。
西田主人曾将其所作的西田图诸景送给了清初文坛耆宿钱谦益观赏。钱谦益其时虽然还没有去过西田,但观赏画作,依然诗兴大发,一口气写下《常王烟客先生见示西田图记,寄题十二绝句》:
天宝繁华噩梦长,西田茅屋是西庄。
最怜清夜禅灯伴,村犬声如华子冈。
竹暗花明断劫灰,夕阳多处草堂开。
湘帘荡日春风巷,依旧乌衣燕子来。
香稻庵前稏香,秋原天外耦耕堂。
闲来判断人间事,只有为农气味长。
池亭花木转清鲜,玉石从教昆火然。
可是寂光常住土,不同变坏恼诸天。
江岸萦回篱落斜,相门何异故侯家。
郊原初得嘉宾会,自撷东陵子母瓜。
缥囊玉轴亚朱阑,昔酒吴羹竞日欢。
好事客来频看画,不将寒具列盘飧。
列槛虞山近可呼,野烟村火满平芜。
闲窗泼墨支颐坐,自写秋槐落叶图。
闷阁香灯小筑幽,金函神祖御书留。
吉祥云海茅茨里,长涌神光镇斗牛。
沧海波如古井澜,圯桥流水去漫漫。
世间若解人间事,家世纷纷说相韩。
尚玺东吴梦断时,软红尘土正迷离。
药栏大有翻阶药,留与春风印紫泥。
绿水红莲即凤池,朝阳刷羽竞长离。
梧桐百尺饶鸡树,要宿从他拣一枝。
标峰置岭看参差,幻甚丹青画里诗。
还向右丞参半偈,水穷云起坐看时。
(张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