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墅
在沙溪古镇之北十里处的归庄穿山之地,昔有私家园林名西墅者,西墅内有一亭名晚翠,园因亭而名。此园为处士刘檄所辟。
刘檄,字宗文,明景泰间太仓穿山人。贡生。史载其“有干略”,好行善事。周文襄忱督理江南财赋时,曾寓居于鹤山书院,尝令刘檄入见,用不着通谒姓名,而周忱躺在卧榻之上,“与语如家人”,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之密切程度,非同一般。有一年,金山寺因遇灾祸,主持僧求募于周文襄,周忱脱口而出:“使刘檄在此,事济矣。”刘檄听到了这一句话后,连忙让自己的儿子刘傚拿了数百石粮食去救援解难。龚安节诩投戈逊荒时,刘檄亦百计庇护,给予了很大帮助。后来刘檄因病去世,龚诩在挽诗中有云“少罹迍蹇荷翁知,岂独孙嵩识赵岐”,感怀知遇之恩。由于刘檄在岁歉时慷慨出粟赈济,因此例授冠带。
刘檄雅好庭园艺术,因此构筑西墅,且筑晚翠亭于其内,又好交友。邑人马绍荣曰:西墅,“公辟于居室之西,垒石为山,引泉为池,作晚翠亭以临之,日与客徜徉其间,酌酒弹棋,浩然有天趣。”有《思学斋稿》等。
据史料记载,吴门画家文徵明多次莅临沙溪,或访友、或游玩。据说沙溪古八景的名称即为他所题,而且每一景都配有他的题诗,惜已亡佚。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知道西墅是个什么样子,晚翠亭又是怎样的结构。幸喜文徵明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西墅晚翠亭》,诗云:
栏槛涵清瞰水滨,四时交翠总芳辰。
春光过眼无多日,暮景荣身有几人。
绿竹苍松同晚节,落花飞絮各风尘。
高情最是庭前树,应有清风万古新。
通过这一首诗,我们可以有个大致上的了解:原来它是临水建筑,园中多植有树花草木,四时交翠,花开烂漫,自然生趣。但是文徵明先生似乎不愿将笔墨多花费在外观的景上,而是由景抒情:“春光过眼无多日,暮景荣身有几人。”春光总是短暂的啊,遍观天下苍生,有几个人是能够保住晚节的呢?由此就有了对比,“绿竹苍松同晚节,落花飞絮各风尘”,前句可以认为是文徵明给刘檄的评价和写照,而后句则是写了这世上众多的匆匆过客,不过是流落风尘而已。这不是一种悲观,而是一种豁达,一种对事情物态看得相当透彻的人生态度。文徵明并非是个悲观之人,倘如此,他也不可能成为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的人,他必定乐观向上,必定积极进取,必定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高情最是庭前树,应有清风万古情”,这是他在晚翠亭中的联想,也是他对艺术的一份追求。
西墅乃至晚翠亭的名望,可以从为其留下诗的几位名人身上可知。如复社领袖张溥有五律《西墅早发》,“太仓四先生”之一的陈瑚和他父亲陈朝典分别有七律《题与参晚翠亭》《题晚翠亭》。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