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宫

天妃宫

浏河天妃宫位于浏河镇新东街90号,地处浏河古镇中央。天妃宫为妈祖行宫,始名灵济宫,曾名顺济宫、灵慈宫,又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庙”。占地面积四千二百七十七平方米。

浏河天妃宫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由旅居娄江口的闽粤海商所建的民间私祠,原址在老浏河北岸五杨池(今龙王湾东侧),元代至正二年(1342)移建于现址。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浏河天妃宫同湄州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统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明嘉靖《太仓州志》卷十“寺观”云:“天妃行宫,在刘家港北澛漕口。旧名灵慈宫。至元二十六年(1289),僧宗坦建于崇明西沙,后坍于海。元至正三年(1343)坦之嗣孙移建于此。元至正十五年(1355),毁于兵燹,七世孙道暹重建”(另有一说天妃宫始建日期为北宋宣和五年)。

明永乐年间,太监郑和率船队出刘家港下西洋各国,因圣妃神助屡显灵验,重修此天妃宫。嘉靖四十年(1561),苏松兵备副使熊桴筹资重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加封天妃为“天后圣母”,改为“天后行宫”。乾隆五年(1740),刘河镇趋于繁盛,由本帮海商出面,联络关东、江淮、浙东、闽粤等海帮重建天后行宫,大殿设计为无梁建筑,雄伟壮丽。殿内供奉天后娘娘,金饰塑像,仁慈肃穆。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大浚刘河时,又修葺天后行宫。咸丰十一年(1861),天后宫毁于兵祸。同治七年(1868)重建。光绪初年,大殿遭火焚,后又修复。宣统三年(1911)大殿再次焚毁。

正殿左右有城隍庙、文昌阁、五路堂、三官司阁等其他建筑,各具规模,构成一组极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左的“道台”公祠,塑有前明浏河把总邵应魁像,以纪念其浚河有功,有德于民。壁间有文徵明撰书的碑记,为浏河镇第一石刻。“镇海大关”上建戏楼,面对正殿,为无梁建筑,工艺十分精巧,极为罕见。

浏河天妃宫

保留至今的主建筑天妃宫寝殿(后殿),是典型的明清时代江南苏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硬山式,上下二层砖木结构,五架梁带前轩,并有前后廊。面阔正三间次二间,计二十一点零米,进深十六点三五米,脊高十二点五米,建筑面积为:底层四百十平方米、二层三百六十平方米,合计七百七十平方米。正三间为抬梁式结构,次二间(东、西梢间)为串梁式结构。内部楠木梁柱,木刻廊坊,砖雕券门;殿楼的枋子和门楣上雕有精细逼真的海浪托日和巨龙戏水的图案;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轩昂。1985年,参照宋代天妃木刻神像,重塑天妃坐像供奉。

天妃宫东南隅建有碑廊,廊内贮有历代有关天妃宫史迹的碑刻十三块。据《太仓州志》载:记有郑和七次下西洋往返年月和抵达国家的《通番事迹之记》石刻曾嵌天妃宫大殿壁内,惜因光绪年间大殿焚圮,这一名碑也从此湮失。1984年修建天妃宫时重刻了通番事迹碑,恢复了这一历史遗迹。

走进天妃宫,主殿门前广场已焕然一新,一只五米多高的紫铜香炉矗立在中间。香炉左右各立着一块石碑,其中凌鼎年撰写的《浏河天妃宫返三清碑》对天妃宫建成至今的历史做了详细记载。另一块《通番事迹碑》则记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后殿楼中,一尊新的二点六八米高的香樟木制天妃像正慈颜面对世人,前面添置了法器、供桌、光明灯等祭祀用品。

为纪念妈祖诞辰1052周年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三周年,在正殿遗址广场安座了一尊露天汉白玉妈祖神像,总高四点二二米,像高三点二三米,取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意,底座高零点九九米,标志妈祖得道日农历九月初九之意。雕像采用整块优质汉白玉雕成。

2011年4月30日,重修后的浏河天妃宫举行了隆重的修复开放暨妈祖神像开光庆典活动。在台湾北港朝天宫的支持下,迎请了朝天宫的妈祖神像,并在浏河天妃宫安座,寄托着两岸同胞“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的美好愿望。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