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纪念地之五: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方家桥

红色纪念地之五: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方家桥

一、方家桥的简要历史

方家桥市简称为方桥,位于太仓市浮桥镇西部,在浮桥镇九曲、牌楼及沙溪镇岳王三地交界处,现属浮桥镇方桥村。

据传,明末清初,该地原为一个桥头村落。茜泾河北桥堍有一家磨坊,时称“磨坊桥”,后渐次成集,遂改称方家桥。清咸丰年间,由陆姓居民迁居茜泾河南,创建了南街。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均曾设置方桥乡,为乡驻地。不仅如此,方家桥还是一处闪耀着革命传统的光辉之地。1937年7月,“江抗”东进时,曾在镇东龚姓农民家召开有国民党地方武装参加的“国共统战联席会议”,成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典范之作。1941年7月,“江抗”在太仓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仗,也是在方桥集市南(即今方桥村8组)打响的。

方家桥是在1969年疏浚茜泾河时,将原石桥改建为水泥桥。桥北辟出一条东西向的沿河横街,与后面的老街平行,成为“干”字形街道。茜泾河和马路塘在这里交汇,有供销社的一个点设在那里,人气较盛。如今,它的集市功能虽较以前有所变化,但是它正在改造成为颇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仍在以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变化着、发展着。

二、反“清乡”战斗的历史背景

侵华战争中,日军兵力伤亡惨重,物资损耗极大,人力、物力、财力的补充日益困难。1940年,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对上海外围的日伪军造成了重大震慑。1940年11月8日,日本内阁会议做出《对华经济紧急对策》。13日,又召开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要汪伪政府在占领区“努力发展政治力量”,要“彻底肃正占领地域之治安”,“彻底开发并获取国防资源”。据此,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于1941年2月制定了《昭和十六年以后现地长期战政略指导》,提出以长江下游地区为起点,分批进行“清乡”的方案。

新四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

7月1日,苏州“清乡”办事处和“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各县成立“清乡”特别区公署。日伪先以优势兵力对“清乡”区实行大面积的封锁,投入兵力总计一万八千余人,其中进入太仓三千余人,分驻于城厢、支塘、沙溪、璜泾、浮桥、浏河等地实行分割占领,使之成为网状封锁,继而采取拉网战术,分进合击,又采取篦梳战术,纵横穿插。此外还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清乡”,实施奴化教育,加强其殖民统治。日伪占领区的人民处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之中。

针对日伪“清乡”,太仓人民在中共太仓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保卫根据地,开展了英勇顽强的反“清乡”斗争。

三、苏南反“清乡”第一仗在方家桥打响

1941年7月上旬,根据苏常太反“清乡”斗争委员会的部署,新四军五十五团政治部主任钟发宗率领七连从常熟到达太仓,与太仓县党政机关人员四十余人会合,开展反“清乡”斗争。为了牵制敌人兵力,打乱敌人“清乡”部署,钟发宗和中共太仓县委书记杨子清、县长郭曦晨研究决定,通过主动出击,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打开太仓反“清乡”斗争的局面。根据侦察情报和方家桥的地形,做了战斗部署:由七连担任主攻,县大队配合阻击援敌。7月中旬某日夜,七连向方家桥日军据点发起攻击,并开展激烈战斗。后发现敌情有变,据点里的日军数量有所增加,七连遂主动撤出战斗。次日早晨,七连战略转移,途中多次受敌包围袭击,突出重围,回到常熟根据地。

方家桥战斗,是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仗,它打乱了日伪的“清乡”部署,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抗日的士气。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