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纪念地之六:共青团太仓特别支部遗址
太仓市城厢镇的上海西路,作为市内一条主干道,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在市民中是一条很知名的道路,尤其对于市内的一些体育爱好者而言,这条道路就更为熟悉了。因为太仓市设施最为健全的体育馆在这里,规模最大的体育场在这里,最上档次的室内体育竞赛也时常在这里举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还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条路上还有一处太仓革命斗争的红色遗址。
这里曾经是太仓市第一中学和省立太仓师范的前身,门牌号是太仓市城厢镇上海西路20号。江苏省立第四中学遗址、共青团太仓特别支部遗址就在这里。
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五四运动之前,该校进步师生遂响应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反对尊孔读经,提倡科学民主”“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文言文”的口号,促进了爱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就在5月中旬,该校学生成立学生救国团,举行集会游行,并联络全县各学校实行总罢课。救国团还组织宣传队,深入到各乡镇闹市、菜场、茶肆、酒坊和街头巷尾宣传演讲,向各界群众宣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经过,发动学生进行反日游行,号召商人罢市抵制日货,激发民众爱国热情。1925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上海爆发。6月1日,该校学生在学生会主持下召开声援大会。与会学生对帝国主义“蔑视人道,侮辱国权”的强盗行径进行严正声讨,会议呼吁各界民众联合起来,做上海工人的后盾。4日该校学生上街游行,次日又一次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反帝爱国的道理,号召全县民众团结抗暴,声援上海工人。随后,太仓各校联合组成的五卅援助会为与上海学生联合总会加强联系,指导运动,省立四中还专门派出吴健英、张昌绍、王联升、陈鸿年、顾文龙等五名代表去上海学生联合总会工作。正是这一系列的革命行动,使得省立四中在每一次关键时刻,都站在革命的前沿阵地,也为以后成立共青团特别支部打好了基础。
原太仓市一中口字楼,共青团特别支部成立后曾在此活动
1927年五六月间,江苏省立第四中学高师科学生高炳泉,经过苏州中学一名共青团员介绍,在上海与共青团江苏省委负责人华少峰等取得联系,加入共青团。随后高炳泉受华少峰委派回到太仓开展工作,发展团员,筹建太仓共青团组织。7月,共青团太仓特别支部成立,高炳泉为负责人。太仓特支成立后,发展进步学生周大刚、卢章炯入团,同时建立共青团省立四中支部,高炳泉任团支部书记。至7月25日,共青团员已发展到十四人。省四中为共青团特别支部成立地和主要活动场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至1927年底,太仓特别支部共有团员三十人左右。太仓特别支部在上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克思理论,组织开展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当局展开斗争。1928年农历正月十五深夜,太仓特别支部组织三个小组到县城各处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标语,还将标语贴在国民党县政府的大门上,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
1928年5月,太仓特别支部遭到破坏,组织中断,活动停止。
共青团太仓特别支部是太仓最早出现的在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发动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受到党中央的关注。1928年6月30日,周恩来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报告中曾提到太仓有一个特支,直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
如今,我们走在这条坦阔的上海路上,迎着生气勃勃的朝阳,仿佛能够听到当年太仓特别支部的共青团员唤醒群众的呐喊声,仿佛能够看到他们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洪流的飒爽身姿,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呈现出他们无畏不屈、前仆后继的光辉形象,仿佛回荡着他们对我们深情地告诫“勿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