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庵
法华庵位于沙溪镇涂松村(原百花村)。
据《沙头里志》载:“法华庵,在涂松。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僧泰和建,庵前银杏二株,最古。”其名取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
庵前有两棵银杏,树龄最为古老,也最为粗壮,据说需用十二辆独轮车方可环绕其一周。高大挺拔,巍峨壮观。这两棵树直到解放以后才被锯掉,并用绞车拉到七浦河内运往他处。据说当年的法华庵共有五千零五十四间庵房,整个寺庙十分宏阔,器宇轩昂,令人叹为观止,足可与今日的杭州灵隐寺相媲美。不过,这座美轮美奂的寺庙在明代时已经不存在了,实在是相当可惜的一件事情。
明代太仓三家市诗人龚挺有《咏法华庵》诗,云:
龙朔于今知几年,相沿古刹尚依然。
东倾来去沧溟水,西障有无乌目天。
银杏木妖经霹雳,涂松路绕起炊烟。
老夫犹见烽烟日,军灶环堤血满川。
龚挺,字无竟,太仓州诸生,老闸三家市(今属太仓市浮桥镇)人。善诗,著有《拙庵集》。子嵘,字山容,诸生,亦能文,可惜多亡佚;女淑贞,嫁沙溪南弄街吕云奇,年轻而寡,亦能诗。
龚挺作为生活在明代末期的一个士子,身临其境地看到并且经历此时此刻的政权极度腐败,整个晚明朝廷摇摇欲坠,郁闷、痛苦,因此他常常写诗倾吐自己的感情。
在这一首诗中,他不仅用“龙朔于今知几年”点出了法华庵的来历,“相沿古刹尚依然”,只是说明古刹还有一些遗存让人缅怀,而且在诗中更隐含了一则动人心魄的爱国抗倭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频频来犯,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侵犯我疆土,骚扰我百姓,激起了广大民众奋起反抗强敌的大无畏精神。一次,倭寇沿着七丫口向内深入又来进犯,顺着七浦一路向西偷袭沙溪。一位抗倭将领率军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遂边战便退,一直退到涂菘地界,并藏到了法华庵的秘密地道里。倭寇紧追不舍,到了庵内,见到僧侣就杀,杀得庙内见不到一个生灵;见到好的东西就抢,抢得庙内遍地狼藉。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遍搜不着那位抗倭将领,于是恼羞成怒,在将庙内的珍贵文物抢掠一空后,最后便丧心病狂地放火烧庵。熊熊的大火如毒蛇吐信,这一座东南名刹顷刻间便化为了一堆灰烬。唯有庵前两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因为没有和庵房连成一片,得以幸免于难。它们在风中耸立,簌簌作响,如泣如诉,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人世间的这一幕惨剧,告诉人们绝不要忘记所有的悲情。
诗人站在这两棵挺拔伟岸的银杏树下,看着白云苍狗的流逝,遥想当年伤心惨目的往事,近观眼前大明江山即将变色的揪人心肺的现实,会做如何想呢?“老夫犹见烽烟日,军灶环堤血满川。”果然,没过多久,江山易色,清军铁蹄横扫江南,他的女婿、沙溪人吕云奇在清军南下不久后便惨死于锋镝之下。
法华庵后来重建,但已不见旧时气象。虽如此,名声还在。清代沙溪人吕楠作《法华庵》诗云:
古木立西东,森然表梵宫。
门开黄叶里,僧老白云中。
日色沉三径,秋声起半空。
万缘俱放下,略与佛心同。
这两株银杏直到1949年后才被伐去。在当地的方言中,“法华”和“百花”音相近,后人便将“法华庵”讹成了“百花庵”,沙溪镇原百花村即其故址,并与涂松村相邻。现在两村已经合并,并统称为涂松村。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