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叶府

沙溪叶府

在对沙溪古镇文史资料的调查摸底过程中,沙溪叶府终于被撩开了一层薄纱,渐渐地露出了峥嵘头角,让人啧啧称奇。

沙溪古宅民居叶府,在利济桥(又名新桥)南堍,位于太平街十号。那里环境幽静,很适合雅人骚客生息。叶府旧址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外部围墙高耸,让人只觉得里面秘不可宣,深不可测。围墙上原有的几扇窗户已经被砌没,墙体上的粉饰层斑斑驳驳,呈现出历史年轮刻画下的道道痕迹。叶府内部现存遗房有两层厅楼一座,建筑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米,梁木雕花,做工精致,楼上的落地长窗及半窗花格保存齐全。此外另有厢房五间,里面局部设有阁楼,建筑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米,室内的墙壁多敷设木板裙墙,起到一层保护墙体的作用。叶府内尚有古井和穿墙井各一口,泉水清澈甘醇,特别是穿墙井的井圈为青石雕凿而成,虽不如镇上老字号元昌和故址内的穿墙井古朴苍然,但也显得历史较为悠久,耐人寻味。穿墙井旁围墙上的漏窗嵌如黛瓦,至今保存完好,图案美观,引人注目。叶府内还有天井两只,院落一个,其中前面的天井和后面的院落。因主人受鲁迅先生作品的影响,将它们称为百草园,其中种植了桃树、梨树等果木,整个空间显得疏密有致,布局合理,花木茂盛,雅趣并生。

据说,叶府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将叶芸来之子叶彪所建,整个宅第构筑宏阔,颇具特色。由于年代久远,迭经兴衰,现在初看虽已略呈败象,但细细辨去,原有的结构基本上未曾改变。如今无论是从它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内容还是从它现存的建筑结构来看,都是沙溪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所不可忽略的地方。它虽然不如吴晓邦故居那么洋气,也不如龚氏雕花厅那么大气,但是它有它自己的特色,它足以成为“古镇绝景,水乡极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叶芸来,字不详,原籍广西。参加太平天国以后,因战功卓著,屡受嘉奖,约于1858年封受天福,并于是年随陈玉成进军皖西、鄂东,欲解九江之围。9月间,在安徽太湖流域作战失利,他率部退守安庆,后升受天安。1860年春,当陈玉成奉命东征,进攻清军江南大营、保卫天京(即今南京)时,他奉命留守安庆。8月,湘军曾国荃(曾国藩之弟)率部乘虚进犯,叶芸来布置城守,坚持不退,并请陈玉成增兵入城助守。1861年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派部将吴定彩率领精兵千余人入城助守。4月,叶芸来屯军于城外的菱湖南岸,筑堡垒五座,与陈玉成等援军驻扎的北岸营相呼应,又以小船往来穿梭于湖之南,采用声东击西灵活的游击战术,对围城之敌形成一股夹击之势。到八月下旬,叶芸来、吴定彩等在西门接引援军,并领兵倾城而出,从盐湖到十里铺进攻湘军新垒,久攻不克遂退归。9月5日,清军组织力量加紧攻城,安庆北门城墙先被地雷轰塌一角,清军蜂拥而入,对城内的军民疯狂蹂躏,大肆杀戮,场面十分悲壮惨烈。吴定彩在奋勇守御缺口时,力战牺牲,而叶芸来在短兵相接的巷战中亦以身殉职,将生命献给了太平天国事业。

作为战略要地的安庆失守以后,太平天国事业就走向了下坡路。叶芸来之子叶彪侥幸未死,他转而投往了忠王李秀成部,并且重新组建起一支太平军队伍。同治元年(1862)初,叶彪随李秀成部转战江南一带,并在太仓板桥(今属太仓市城厢镇)与清军发生激战,取得了著名的“板桥大捷”。稍后,他们在攻打上海时,却被美国人率领的洋枪队“常胜军”所击败。

叶彪率领残余部属徐谋长久之策,最后决定隐匿于沙溪镇西老七浦塘南一带。他们的所居之地后来形成为街市,并取名为“太平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旧时沙溪镇市井中有“太平街上不太平”之说,除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之外,似乎也隐含着这里隐藏着造反人物的意思。叶彪在沙溪落脚后,从此改头换面,少问政治,热衷经商,设商号称“叶茂盛”,专营酒、茶叶等买卖。经过他的一番苦心孤诣、卧薪尝胆的历练以后,终于获得了太仓准许经营酒业的唯一部帖,从而垄断了太仓一带的酒业生意。于是他将商场变成了战场,驰骋裕如,得心应手,财源如七浦之水绵延不绝,滚滚而来。到了光绪乙亥年(1875),动荡不安的社会事态稍见平静,他便开始筹建豪宅。就这样,在沙溪镇太平街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

头进的墙门(又称塞门)装有自动开关,别出心裁,设计得十分精巧,上面镌刻有“凤翥鸾翔”四个大字,很有气势,其中似亦含蓄地点出了他那难以泯灭的雄心大志。第二进的雕花厅分上下二层,下层为厅,上层为房,美奂美轮。正厅房还配有数间厢房,使得整座建筑既完整又美观,在沙溪现存的古民居中堪称独树一帜。

这时,随叶彪定居于沙溪的当年太平军的众兄弟也纷纷自谋生计,各扬其长。有的经营轿行,开设烟馆,做起纸扎生意等行当来;有的则吹啦弹唱,当起了堂名鼓手;有的则追随老庄哲学,出家做起了道士,仿佛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太平天国曾经波澜壮阔的滚滚浪潮,从此烟卷云舒般褪尽,而沙溪镇上的这条太平街,因为有了足够的人气和值得骄傲的叶府,遂日渐繁荣了起来,在沙溪众多的街巷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商贸重镇沙溪不可分割的部分。

叶彪生有四子,依次名叶声波、叶声乐、叶声福、叶声先,他们子承父业,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由是所经营的生意有所扩大,家产祖业也有所扩大。祖上留下的房产已不够用,于是出宅向外拓展。当年沙溪有四个转嘴角(当地百姓称街道交叉口转弯角的地名时用语),其中三个地方的房产权便属于叶氏名下。由此可见,到清末时叶氏一门已经十分显赫,名副其实地成了沙溪的望族。

叶声波的长子叶笑儒,走的却是弃商从儒的道路。他自小刻苦攻读诗书,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烂熟于心,终于成了一位清末秀才。平时他喜欢著述,雅好书画收藏,交游甚广,曾经著有《沙溪志》一书手稿。其中详述了“沙溪古八景”以及沙溪地区的胜迹名景、人文掌故,史料颇为丰富。可惜这部书稿后来被人借轶,至今令人扼腕叹息。叶笑儒与同乡国民党高官陆京士的父亲陆积山相交甚善,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品茗,赏花玩月,切磋诗句文章。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京士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农工部副部长,志得意满,“衣锦还乡”,选址镇东张家园父亲老宅(陆京士出生地)旁。建造新屋(即今陆京士故居内主体建筑)时,叶笑儒曾帮助陆京士出谋策划,选购优良的树种、花卉、石料等物,布置庭院,使之中西合璧,成为镇上古旧建筑中的一大佳构。两人之间的友情,一直保持到陆京士去台湾为止。叶笑儒还与其他国民党要人有所交往。比如有一年在他寿辰庆典之际,张学良将军的秘书、书法家徐梦梅先生特意赠送张将军书写的四幅条屏以志庆贺。这四幅条屏上的行书写得十分流畅,秀气娴雅,珍贵异常,无疑是叶府的镇宅之宝。

叶笑儒生有二子,长名叶化龙,次名叶化鹏。叶化龙继承了父业,成为太仓教育界的前辈人物,民国时期曾经担任过九曲小学校长、沙溪镇民教馆馆长,对沙溪镇的教育工作以及普及群众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当地百姓中颇得口碑。他在沙溪的后代现在居住在镇东姚泾路一带。而叶化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陆京士的引荐,到上海嘉福香料厂学生意,可算得上是承袭祖业,返璞归祖了。1950年,他成为该厂的执行董事之一,曾任该厂主办会计

沙溪叶府经历了近一百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原有建筑不断有增设或损毁。解放以后,五十多年中基本上没再有过大的修建。尽管如此,现存建筑面积有四百三十平方米左右,结构保持原样,基本完好,另有三处天井和花园,使之闹中取静,环境十分雅致。现在除部分房屋已经转让给陈姓者外,居住在其内的仍是叶氏后人。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