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广教寺
南广教寺位于城厢镇(科教新城)新丰社区,204国道东侧。
据明嘉靖张寅主纂的《太仓州志》及清王昶编写的《直隶太仓州志》记载,南广教寺始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朝奉大夫杜革建,以祀其祖司徒杜衍。因南广教寺寺址地处交通要道,又是鱼米桑蚕之乡,僧俗协力一心办道,官府仁人诸方助缘,数十年下来寺院已初具规模。南宋晚期,南广教寺当家师佛日法师字祖一,带众修行,道风良好。有僧人敬海和尚自浙江天台山来此挂锡,常于寺中开示信众,演教弘法,继而发心宣讲《妙法莲华经》三年。消息广传江浙两省,数百里内听经者云集,四众弟子普被法霖深受教益,至此寺院声名大振。经苏州府报呈江南按台,随辟为十方丛林。两序大众礼请圆智广慈大师为首席方丈大和尚,是为传天台正宗道场。后神像遭毁,元至正年间僧唯一重修,赐额“南广寿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清理佛教,以成丛林,定名“南广教寺”,归并寺一。明永乐三年(1405),里人陆道源重修,在嘉靖后废。据传明代有“东南第一名园”之称的弇山园荒败后,其主建筑弇山堂的木料等施捐给南广教寺盖天王殿之用。清顺治十四年(1657)又大修。咸丰十年(1860)又遭兵灾毁去。
南广教寺自南宋至清朝中叶,鼎盛历时六百余年,是东南下江地区较为有名的大丛林。寺院占地一百十五亩,有殿堂五十余座,前有进山门、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殿后为藏经楼等殿堂,两侧一面是钟楼,一面是鼓楼,钟和鼓都很大,并筑有佛骨塔一座。据传庙田有三百余亩,土改时就有六十多亩庙田被分。村里老人回忆,耕种庙田时每年每季要拾到不少砖头、瓦片,可见庙的范围之大。
南广教寺历史弥久,名僧辈出,且举二例。
僧通云,号石奇,出家南广教寺,遍参诸方,得法于天童圆悟,始说法于灵鹫景星,后主雪窦教席十七年,复归南广教寺。清顺治十四年(1657)石奇再重建寺院,并置饭僧田,后渐增益,清早期诗人唐孙华和里人顾陈垿俱有饭僧田碑记。
清太仓僧寂本,字法印,钱氏子。幼年出家,为宝藏弟子。修道瑞芝庵,增建福城庵。性纯一,事亲至孝,待人至诚,劝人唯修德行善,佛法之外缄然不语。主南广寺方丈。退归,卒年八十七。有《语录》十四卷。
清乾隆间状元、邑人毕沅有《南广寺访丽天上人》诗云:
放艇刘河访定僧,潮音磬韵远相应。
小窗竹影摇禽梦,破殿茶烟暗佛灯。
邻有好花乘雨乞,壁逢佳句借笺誊。
远公早悟无生法,怕上钟楼最高层。
然而自清朝末年以来,百多年来南广教寺多次毁于战火、匪患、殿堂房屋大部损坏,特别是咸丰十年(1860)遭兵灾毁去。1958年后残存建筑被拆掉建造西郊粮库,仅存塔院祠堂五间为清代建筑。其后有两棵古杏树,有数百年树龄。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剩余屋全被拆除。
1993年4月24日,南广教寺作为太仓市恢复修建的第一所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并从1993年夏天起陆续建成了山门、客堂、库房和僧寮,计七百多平方米。1996年后建成地藏殿、观音殿、法华楼、普贤殿等共一千多平方米;1998年建成金刚殿等殿堂。金刚殿的外墙上镶嵌有大理石石刻金刚经一部,两千多字的金刚经,字字贴金,颇具特色。
1998年底建成了迄今江苏省内最大的一座法堂。是年夏季在修筑地坪工程时,挖掘出土了三十五尊南广寺历代祖师的灵骨和一方“传天台山正宗”宗牌,经辨认是清朝宣统元年之物。
南广教寺为太仓市佛教协会所在地。现已建成殿堂和楼房三千八百多平方米,皆是琉璃瓦屋面,明清官式建筑。寺内现有各种大型雕塑佛像四十七尊,造型庄严,如法如仪。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