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古梅

南园古梅

南园,是明代大学士王锡爵栽赏梅花之所。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锡爵以侍亲为由,归里乡居,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而占地三十余亩的南园则是其主要生活场所。

当年在南园的鹤梅仙馆处,有王锡爵手植的梅花。相传,当清兵攻占江南之际,王时敏在南园所豢养的一只仙鹤,突然离舍怒飞而去,直至清兵营地,竭力扑击清兵而亡。王时敏忽念开城迎降之举,为之感愧不已,于是专为建造了“忆鹤堂”,旁设鹤冢,种梅其上。

顺治三年(1646),南园梅花盛开。当时通州艺人白在湄和他的儿子白彧如都因躲避战乱而流落在太仓城里。父子俩都很擅长琵琶。王时敏即延请至南园弹曲,并且邀请了著名诗人吴梅村等友人同往,相顾惘然,不胜离黍之悲。梅村为此写成了著名的《琵琶行》。后来,这株梅树逐渐长成仙鹤的形态,王时敏即为之命名为“一只瘦鹤舞”,并且把“忆鹤堂”也改称作“鹤梅仙馆”。据巡抚钱宝琛《鹤梅仙影记》所记,梅树于清同治年间被一场大风雨折断,王时敏颇为伤感,专门绘制了《仙影图》,并且召集友人相聚凭吊于庭院。钱宝琛《鹤梅仙影记》即写于此时,连同钱溥所作的《瘦鹤图》,一同勒石纪念。至今在南园中仍可见到。

顺治九年(1652)春晴之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再度来到南园。眼前盛开的梅花,令他心头涌起一种“不堪闻笛怅南村”的伤感。此时的南园已经易手他人,为朴庵法师的禅居之所。而四方游人又往往随意攀折梅枝,甚而刚刚吐萼也尽为折去,也可想见当年南园梅花的胜景了。诗云:

鹤梅仙馆留仙迹,太傅当年此读书

瘦影半庭回舞雪,飞涛百尺渺凌虚。

东朝国本斜封敕,西碛云根带月锄。

手植并归香火院,平泉花药已无余。

(张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