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南园

太仓南园

太仓南园位于城厢镇南园东路7号,原址在城厢镇原新太仓师范南面。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为明阁老王锡爵处理政务和赏梅种菊处,民间亦称其为“太师府”。2007年被公布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延续到清初,由王锡爵的孙子、大画家王时敏加以拓建,并邀请造园名家张南垣主持营造,

张南垣(1587—1671),单名涟,字南垣,以字行世。从小有绘画天赋,师从董其昌学画,十分刻苦。未及三年,学艺初成。他善绘人像,兼通山水,为日后的叠石造园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将画理融于园冶,每置一景,常常别出心裁,结果巧夺天工,宛如山水图画一般。明代嘉靖以来,江南盛行叠石造园,一时各地名园迭起,山师(昔时对叠石名师之称)身价骤增,名噪江南的要数张南垣了,江南不少名园就出自他手。

画师与山师合作,使南园成为清代以来太仓园林之首。

自清迄民国,南园几经战火破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仅残存部分假山、池塘、石刻等。最后改造成蔬菜地,遗迹无存。1998年重建修复南园,按原照片、原图形设计定位,占地四点六七公顷,部分建筑取材于老城区拆迁改造中的明清老建筑。门楼为典型明式风格,卷棚歇山顶,飞檐斗拱,甚为古朴。园内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各式石桥,掬水揽月,古树名花,赏心悦目。水景占全园面积三分之一。景点有妙赏亭、绣雪堂、香涛阁、栽花小憩、鹤梅仙馆、大还阁、寒碧舫、长廊、九曲桥、潭影轩、桥亭等。其中主要遗迹有鸳鸯厅、《鹤梅仙影记》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等。

南园中的鸳鸯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王时敏第二个儿子王揆宅中的花厅,本不在南园内。

南园旧影

王揆(1620—1696),清太仓人,字端士,一字芝廛。时敏次子,原祁父。幼承家学,与诸弟一起学诗。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入清,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以推官用,不就。康熙十八年(1679)诏举博学鸿儒,巡抚慕天颜疏荐,力辞。工诗,为“太仓十子”之一。田雯对其诗十分称赏,曰:“《芝廛集》如天女散花,幽香万片,行云天际,舒卷自如。渊明曰‘清谣结心曲’,芝廛之谓也。”通籍四十年,虽未出仕而志切民生。为芦洲税课蠹弊,力请当事厘之;为浏河久淤事上书巡抚为之浚凿。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年七十七。有《芝廛集》。

鸳鸯厅后归抗倭名将俞大猷后裔所有。再后来成为俞姓的宅第厅堂,称为“求世堂”。其主人俞棣云,曾任上海电报学堂总办,是中国电报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俞棣云长子俞庆恩为名医,次子俞颂华为著名记者,女俞庆棠为著名教育家。

俞书祥(1856—1918),太仓人。字棣云,以字行。诸生,少孤,入上海方言馆读书,于中西文学殚精竭思,力求深造。应小试,为州牧吴承潞所器赏。光绪八年(1882)任天津电局差,旋出督造各省电线,叙功保知县,充上海电报学堂总办。在校二十年,视学生如子弟培植。性淡泊,尚气节,不屑夤缘奔竞,遇有请托,乐善不倦。电局督办盛宣怀等咸敬之。平居喜研究经世之学,笃嗜曾、左二家集。民国七年(1918)卒,年六十三。

俞庆恩(1885—1930),太仓人,字凤宾,书祥子。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科,得博士学位,供职同仁医院。民国元年(1912)复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专修内科,诊断热带病及公共卫生学,得博士学位归。行医沪上。曾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三任会长。虽专习医学,而笃嗜先儒性理书,每夜归必展读无间日。搜罗乡先贤著作,辑成《太昆先哲遗书》,并有其所著卫生、医学诸书行世。民国十九年卒,年四十六。

俞颂华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终其一生从事新闻事业,曾与瞿秋白等人同赴苏联采访,是我国少有的几个见到过列宁、莫洛托夫等苏联领袖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还曾赴延安采访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国革命领袖,采写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新闻报道,是我国早期新闻界的杰出代表,被黄炎培誉为“新闻界的释迦牟尼”。

今日南园

俞庆棠(1897—1949),字凤歧,太仓人。教育家。民国十六年(1927)夏起,担任江苏大学区(后改名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科科长等职。民国三十七年,担任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委员会委员。应周恩来邀请,于1949年9月回国,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主持草拟了1950年社会教育计划。1949年12月4日晚,因突发脑溢血而与世长辞。她的著作有《民众教育》《农村生活丛谈》以及与孟宪承合译杜威的《思维与教育》等。

鸳鸯厅移入南园后,依南园原景点更名为绣雪堂,其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手笔,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写了“话雨”两字,现已复制成匾额悬挂在堂中。因鸳鸯厅名声响亮,游客到南园后,此为必游之地。

南园中的《鹤梅仙影记》碑嵌于大还阁南面墙内,有玻璃罩保护。碑文由清代一品大员钱宝琛撰写,讲述了王锡爵南园中一株形似舞鹤的老梅的传说。清代钱溥还在碑文旁作了鹤梅碑画,故而称此碑为“鹤梅仙影记碑”。碑为长方形,宽零点八四米,高零点三四米,青石材质。

钱宝琛(1785—1859),清太仓人。字楚玉,一字伯瑜,晚号颐叟。凤孙长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顺天举人,二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督学贵州,十一年授归德知府,历任长芦盐运使、浙江督粮道、云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及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巡抚。咸丰三年(1853)奉命办理江苏团练事宜。为人严以律己,宽以御众。移疾归里后,以诗文提倡后进,尤留心桑梓事,如辑县志、兴水利、树桑育蚕,不惮躬为倡率,乡里称之。咸丰九年卒,年七十五。有《壬癸人物志稿》《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诗集》等。

钱溥,清太仓人。以子恩棨封湖北题补道。善书及写山水、人物。

南园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陈列于南园绣雪堂东侧墙壁上,碑高一米,宽零点四米,上部为文字,一厘米大小的楷书,娟秀端正,下部刻有观音坐像。碑文由王锡爵所书,其孙王时敏勒石,并刻上碑画观音像,碑左下方有“王时敏囗摹勒石”字样。

“鹤梅仙影记碑”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为南园中珍贵的文物。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