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江八景
鸦江不是江,而是一条河,确切地说,就是太仓历史上三大区域性河道之一的七浦。关于这条河流的历史,《沙头里志》中记载得颇为翔实:“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开五大浦:茜泾、下涨、浒浦、白茆、七浦。先是仲淹上书宰臣,具言水利。时转运使亦委苏州节度推官张去惑分捍水道。至是仲淹亲至海浦浚治。”据此可知,七浦是由北宋年间呼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先生亲自主持开浚的五大浦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滔滔汩汩,绵绵延延,源远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底12月至1957年1月,七浦又一次疏浚,因当时流经沙溪镇一段,两岸都是民居,船只频繁过往,既影响居民生活,又有极大安全隐患,为此在镇南开出一段河道,让七浦在镇东西两端分合,这新开出的河道,被称之为“新七浦”,而原来的七浦,遂被称之为“老七浦”,从此约定俗成。
2013年至2015年,七浦再一次进行通江达湖引排工程。这一工程,除了利用原有河道拓浚外,还在平地上开出新河,这整条河被称之为七浦。它的具体走向是:西起阳澄湖沿着老七浦塘拓浚至吴塘(进入太仓境后),平地开河接米泾河,拓浚米泾河至石头塘接荡茜河改道入长江。如此,太仓境内有三条河冠名“七浦”,即老七浦、新七浦和七浦。
《鸦江八景》的作者为浮桥人王臣泰。关于他的简介,可参见本书《巢云楼》一文。由于当年他的《巢云楼诗》尚未刊行问世,同为诗人的他的好友、岳王人许泰“恐其久而散佚”,遂笔录之,因此流传了下来。
《鸦江八景》主要记述的是老七浦两岸的胜迹景点,与“新七浦”和“七浦”无涉。因老七浦自阳澄湖一直往东直到七丫口入长江,故八景中也涉及到长江岸边的景致。另外,因作者是浮桥人,故选取的景点大多在浮桥或浮桥附近,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浮桥历史的再现。这组诗最后完成不会早于1924年,对于研究近当代七浦以及浮桥的历史也是很有助益的。
《鸦江八景》原诗有序曰:“雅江不知昉自何时,相传为明嘉靖中叶戚大将军继光视师江浙时,御倭所浚,故又名戚浦。‘戚’与‘七’同音,今佥曰‘七浦’。浦之口曰‘七鸦’,或谓兵家有‘七鸦军’之名。‘鸦’古通‘雅’,昔屯兵于此,因得名焉。顾志乘不详,漫无稽核。入雅江口四里,有小集镇曰‘阜桥’,聚族而居者凡五百家,历二百余载。渔樵其业,商贾其材,蚁附虱处,日新月盛。固未尝记载,人文风景,昭示来兹,亦更无由参考。仅述里老传闻及目前近事,适得八景,各系一律。东野之词,诚不值烧薪,藉消卮酒云尔。”序中称七浦因“戚大将军继光视师江浙时,御倭所浚,故又名戚浦”,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无史实证之。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将“七浦”称为“戚浦”了,桑悦在弘治《太仓州志》卷一“山川”中说:“‘七’字,张以衡诗多作‘戚’不知何据?”该序中还有一处很值得注意:“入雅江口四里,有小集镇曰‘阜桥’,聚族而居者凡五百家,历二百余载。渔樵其业,商贾其材,蚁附虱处,日新月盛。”这个“阜桥”集镇,是否就是今日浮桥镇的前身,还有待于考证。
以下即是《鸦江八景》诗,括号内的文字原文中就有,然不知是王臣泰原注还是许泰抄录时所注。
宋堤春望
(堤乃前州牧宋公承望所筑,俗谓之海城)
盼到东风倦眼开,江天浩渺接蓬莱。
崇沙古木撑云出,戚浦晚潮带雨来。
(对港即崇明之亦安沙)
堤柳绿牵行客橹,桃花红过阅兵台。
(口岸有戚将军防倭炮台遗基)
漫嗟沧海成阡陌,郁郁桑麻已遍栽。
诗中“前州牧宋公承望”乃“宋楚望”之误。宋楚望于乾隆十七年由扬州府同知调任太仓知州,在太仓时勤政为民,颇有政声,其筑海塘事迹地方志有记载。诗中所写的“阅兵台”疑为浮桥镇旧时的“土城”,据王兆熊先生生前著文称:“浮桥镇区东南角(今丰庆路一带)原来有一条南北向的狭长高地,长约两百米,高出地面两米多,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部队筑的‘土城’。”20世纪80年代,为筑庆丰路、建浮桥中学教学楼及体育场,扒掉土城遗迹,填没土城外城河,土城彻底消失。
戚浦秋渔
芦花瑟瑟水匆匆,秋到渔家生计同。
风蟹网张潮落后,线鳗竿钓月明中。
(两岸秋来有风蟹重大如钱,线鳗即细鳗也)
1946年的七浦塘
霜华寒罩半沙白,篝火宵联两岸红。
(秋时,两岸蟹火络绎)
短笛数声舟一叶,有人高唱大江东。
烟墩怀古
(即戚将军举烽火处,乡人名之曰“献齿烟墩”)
海氛荡尽撤兵屯,四百年来迹尚存。
烽火当年明夜浪,牛羊此日卧朝暾。
落花又见荒台恨,细草难招故国魂。
江上有云能蔽日,将军一去不堪论。
浮桥原有烟墩,称谢家湾烟墩,是因为七浦在此附近有个大拐弯而得名。关于太仓境内的烟墩,王祖畬《太仓州志》中云:“宋建炎四年,金人破临安,韩世忠谋袭归师,孤助益瞭望举火。”而地方志中并无戚继光直接到太仓抗倭的记载,只因百姓对于戚继光爱国之举的敬仰,于是“韩冠戚戴”了。
上寨登高
(寨为防倭所筑,深沟高垒,中容四十亩,今隶嘉定。父老云明代某相国退隐于此,其中池井山石尚有遗迹)
秋草苍黄遍四周,不堪石碛化田畴。
离离禾黍经风偃,历历帆樯带雨收。
去路远排千电木,隔河高耸一茶楼。
(甲子岁,电线由申至江阴贯寨而过。北眺有望月茶楼,颇高爽)
登临何事空怀古,野菊花须插满头。
诗中之“寨”不知何指,但见“明代某相国退隐于此”句。此相国显系指王锡爵,那么此寨当在茜泾一带。据江苏省太仓市地方志丛书《浏河镇志》“军事·兵备”云:“(南宋杨林寨军署)南宋建炎四年(1130),抗金将领韩世忠设水军署于茜泾。”浮桥离茜泾不远,故诗中之“寨”极有可能指杨林寨。
浮桥待月
(桥横驾南北市,原石庆丰桥。州牧方传书题额,嗣金牧调卿改名阜桥)
碧天如洗夜云消,步上雅江第二桥。
(东去二里许有种田桥,故云第二桥)
北岸灯光喧夜市,南楼笛韵咽归潮。
危阑倚遍星芒敛,冷柝敲残露气绕。
劳向冈身东处望,透林明月已中宵。
按照此诗中的说法,“浮桥”即“阜桥”。方传书,道光三十年(1850)任太仓知州。金元烺,光绪十九至二十年(1893—1894)任太仓知州。
新闸观潮
坏石欹斜险欲倾,秋风秋雨看潮生。
三门分泄声犹壮,终古怒号势不平。
捕蟹灯摇菰叶乱,捣蒲砧杂荻花鸣。
(秋时,乡人割蒲作包,用砧捣之使软)
荡胸记取今宵月,百道金蛇水底行。
浮桥地区传统的大宗副业生产,除了编织渔网外,还因地产蒲草而几乎家家户户编制蒲包。因此除江边观潮外,编制蒲包亦为当地一景。
龙寺钟声
(前辈云昔时香火甚盛,殿宇宏深,今唯冷屋一间矣)
古寺钟声入暮闻,济民桥下水纭纭。
(桥在寺东驾北六塘)
萧疏黄叶空林静,闹乱寒潮隔浦分。
风积惊斜秋寨雁,烟消遏滞海沙云。
更无敲月僧归晚,殿角荒凉冷夕曛。
浮桥镇区西北郊原有一座隆市庙,早先还有一个小镇,就叫隆市。此诗题中的“龙寺”,该不是“隆市”之谐音。浮桥百岁老人王兆熊曾著文说:“但到民国时期,小镇已不见,庙也没有了。”如果“隆市庙”就是“龙寺”,那么也就印证了“前辈云昔时香火甚盛,殿宇宏深,今唯冷屋一间矣”之说。
鸦江帆影
潮生潮落自年年,望尽东西帆影悬。
西去远迷斜堰雨,东归近带直塘烟。
(斜堰即初建之石闸,基今尚存)
一行绿剪秋波碎,半幅红移夕照穿。
转恨鸦江无杰阁,纵情只上土山巅。
直塘,在太仓境域内七浦的最西部,而浮桥则在最东部。
虽说“鸦江八景”给后人带来了一些疑惑,但通过这八首诗,但也让后人了解了七浦两岸尤其是浮桥一带旧时的胜景。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忘了王臣泰和许泰这两位先辈前贤。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