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禅寺

海天禅寺

海天禅寺,坐落于江苏省太仓大东门外板桥管理区。

海天禅寺的前身“红庙”,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1),当地人以寺庙创建之初有红光显瑞及创始人陈丹外号“红脸人”之故,遂称之为红庙。此后历代都有所增建,规模逐渐扩大。至明宣德年间(1426—1435)达于全盛,其时占地百亩,拥有六殿六堂四楼三阁,计有一百余间房屋。常住僧人不下百人,香火旺盛,辐射区域除本县全境外,还远及四府十八县(四府即江北通州,江南苏州、松江、嘉兴等)。红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累遭战乱,屡毁屡建,历经沧桑,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93年6月8日,在红庙原址东边,重新建起一座以佛寺为主体,从事佛学研究,发扬东方文化,融寺院、学院、老年安养院和旅游景点于一体的新型古刹。

1994年,时有“平阳三苏”之称、八十多岁高龄的苏渊雷先生(1995年去世前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协副会长),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红庙后,挥毫泼墨,题藏头诗曰:“海水摇空落,天空拂袂来。禅边风月好,寺旁板桥开。”寺院便以此而更名为“海天禅寺”。

步入太仓市海天禅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古式的建筑——牌楼。牌楼的基柱是由石头所砌成的长方形石台,立柱以石头为材质,底部分别有夹柱。整个牌楼为“五间六柱五楼”形式,每楼的斗拱和檐檩皆以木头雕刻而成,当中坊额上书有亚裔宗孙孟庆利先生亲笔所写“海天禅寺”四个大字。

走过牌楼便是海天禅寺的山门殿,这是一座三门单檐宫殿式的建筑,里面为寺院法物流通处。

山门殿后面的天王殿是一座三门双檐宫殿式的建筑,当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弥勒佛的背面为手持金刚降魔宝杵的护法韦驮尊天菩萨,面向寺院,以守护伽蓝。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重檐巍峨,雕梁画栋,黄墙红柱,红色琉璃瓦屋面,白石柱础栏杆。大殿为长方形,内有六十根柱子擎立。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消灾延寿药师佛和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分立两侧,左右厢阁坐着的是十八罗汉。三尊金身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观音。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的五十三位菩萨的塑像。海岛的正中为脚踏鳌鱼,手持净瓶的南海观音。海岛的正上方供奉着六年苦行的释迦牟尼佛坐像。

出大雄宝殿往西是重新修建的五百罗汉堂。原红庙时期,就有一座五百罗汉堂。为重现当时红庙之盛况,自2010年末,重建“五百罗汉堂”历时三年。整个五百罗汉堂为古典二层四合院式的建筑,单层楼面的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楼下一层(前后殿堂及左右厢房)供奉着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均采用传统纯手工工艺用稻草和精选的泥土捏制而成,整个泥塑工程耗时一年半左右。泥塑工程结束后,要静置大约一年的时间,让泥塑罗汉身体内的水分自然挥发掉,使泥塑罗汉不潮湿,接下来就进行彩绘。彩绘工程也是采用传统的工艺来完成。在县市级的寺院中,一般见得比较多的是“十八罗汉”,像如此规模齐全的五百罗汉堂是难得一见。

天王殿往西是万佛宝塔,计七檐十三层,是一座融合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施工技术,雄伟秀美、整体布局独具匠心的建筑。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