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香火弥漫的沙头街

曾经香火弥漫的沙头街

沙溪,一名沙头,在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先有长寿寺,后有沙头街”之说。细究此说,颇有道理:长寿寺初名长寿庵,始建于元至元壬辰年(1292),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而沙溪镇古街的真正形成,当在张士诚称王平江府(即今苏州市)前后,即1356年前后,故不会比长寿寺更早。

旧时的沙溪镇,民风淳朴。由于经历过兵燹之灾、战乱之苦,比如张士诚在涂松筑土城,设义兵营,给民众带来驿骚之苦;到了明代,倭寇频频来犯,烧杀抢掠,又给民众带来灾祸之乱;而明末清初,阶级矛盾突出,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纲纪废毁,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更使老百姓不胜其扰。风雨过后,痛定思痛,当地的老百姓拨乱反正,注重教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在各种私塾教育以外,又形成了特别繁荣的宗教文化,所谓儒释道三足鼎立,支撑着沙溪这一个小社会。本文将儒教暂时搁置在一旁,略述释道二教的概况。

截至1949年5月沙溪镇解放前夕,在三里古街的两旁,竟云集了大大小小十余处寺庙宇观(还不包括地处河南街的耶稣教堂和地处横沥河西岸的天主堂),真是洋洋大观,成了沙溪镇当时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可是事无常态,花不常开,时至今日,除了长寿寺异地重建以外,其余的十余处寺庙宇观竟无一处再飘香烟,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为了使今人对旧时沙溪镇的宗教场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兹由东向西将旧时沙溪古街两旁的寺庙宇观逐一略述其概,时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存者,过往则不提。

猛将堂

因另有专文介绍,此处从略。

贤圣堂

从猛将堂向西百余米处至姚泾路折而向南,在二号桥东堍(以前并无姚泾路,需跨越义兴桥经过南弄向东行,再越过狮子桥方可到达),原有一庙,俗称“东方贤圣”。旧时姚泾路和老七浦在此纵横成十字,庙在两河交叉处,附近有连绵土埠,高低起伏。云水之间,古松摇曳,苍鹰飞翔,环境十分雅致。此庙殿屋有三进,并不高大宽敞,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红光满面。据说此庙初建时是魏忠贤生祠,故亦名为“贤圣堂”。后来魏忠贤势败,镇人恐累及无辜,就将神像涂成蓝面,并装上长髯,改称为“张睢阳庙”,从而得以避祸消灾。镇上有老者年轻时在庵桥北堍处曾见沙溪庙会上有抬着张睢阳神像由东向西逶迤而来,以为那是猛将堂的神像出巡,其实正是贤圣堂信徒经由狮子桥,穿过南弄,再过义兴桥往西而来的。

该庙的庙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划给沙溪轮驳运输社充作工场和仓库之用,现在已经全部拆除。庙场上原有两棵古银杏树,信系明代所植,现仅剩下一棵,仍然郁郁葱葱,年年开花,经人工授粉后结果,为民造福。

高真堂

由南弄往北过义兴桥,称高真堂弄,因弄北绝处原有一座高真堂,弄即以堂名。

高真堂是宋鲁国公曾公祠堂。曾公名公亮,字泉州,晋江人,曾任集贤殿大学士,历仕三朝,居相十五年,权倾朝野。曾公之后人徙居常熟(沙溪在太仓建州之前一直隶属于常熟),其孙名日臣,字尧乡,因念念不忘祖德,欲创为祠。曾日臣的侄子名彪,原本姓吕,也是沙溪镇的大户人家,后归宗改姓曾,字希贾,建祠堂于茅浜东(姚泾河以老街为界,街北段称茅浜,街南端称姚泾,现在河道已被填塞成了道路,统称为姚泾路),即曾公祠堂,亦称曾家祠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镇人将祠堂改像为祖师,而“曾家祠堂”则易名为“高真堂”。清乾隆年间,高真堂又改名为“周孝子庙”,但是此名显然流传不广,因为镇地的百姓,一直沿称其为“高真堂”,即使现在香火已绝,庙已不在,也是如此。

周孝子,名容,常熟人,生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周容年幼时,母亲的眼睛瞎了,他便用舌头舔之使母亲重获光明。父亲病重时,他割下身上的肉煮汤以进,可是仍然不见效,于是他就号泣于天,天被感应,遂降下秋霜及雪,他取来化成水,给父亲喝了,居然病就好转了。周孝子一系列的所作所为,感天动地。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敕封宋周孝子庙。到了清代,更是明令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为周孝子生辰,各地都要开展祭拜活动。

高真堂庙宇轩敞,殿阁巍峨,飞檐兽脊,至为壮观。更兼毗邻有茅浜,清水碧波,宜洗涤凡心尘念。庙前原有一座戏台,经常有外地来的草台班在此演出,而沙溪民间的戏曲班子俞家班也常参与其事,因为台前场地较为狭窄,难以容纳较多的观众,故向有“轧煞高真堂”之说。庙东旷野处,有一座跨茅浜的石拱桥,名“虹桥”。每至晚霞飞金流彩之时,霞光掩映桥身,一片辉煌灿烂,显得十分富丽华美。沙溪古八景之一的“虹桥夕照”即此。

灵宝长寿禅寺

由今日的姚泾路老街口一直向西,至中市街长寿路(原名新弄)偏东,原有灵宝长寿禅寺,因另有专文介绍,此处从略。

五路堂

由灵宝长寿禅寺故址西行,至中市桥,在桥南堍不远处,原有一座小庙,仅两开间门面开阔,名“五路堂”。此庙中坐“五路神”,亦称之为“财神”或“财神菩萨”。平时这庙中既无住持,也很少有香火,萧条寂寞,不免有几分寒酸。但是一到农历正月初五凌晨起,镇上各商家老板、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等络绎不绝,均往烧香拜佛,且都以赶早为上,以至于人满为患。他们诚心诚意地祈求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生活安康。蔡云在《吴歈》中对此现象作诗诵道:“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此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归并给太仓造纸厂,现在故庙址已经开辟成商住区。不过,正月十五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祈求赐福的民俗风情至今依然存在。

白衣殿

继续顺着七浦北岸的老街向西,到达白云路。此路原为一条小街,与老街成丁字路形,向南原有店铺(旧时为江正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改名为沙溪饭店、工农饭店)且被老七浦阻隔。往北则是一条小弄堂,因弄底原有一座白衣殿,弄以殿名,称为白衣殿弄。

白衣殿为五开间门面,东面三间即为“白衣殿”,中奉白衣大士,后进尚有大楼一座,是为观音阁,敬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但是观音菩萨佛像早已不翼而飞,且不知所终,只剩下空荡荡的庙屋。白衣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香火已衰,里面曾经设立过沙溪警察局。靠西面的两正间为文昌阁,供文昌佛像。庙前广场的南端,原来也有一座戏台,因场地较为开阔,又乏树荫遮阳,每当夏日炎炎之下,极为灼人,故向有“热煞白衣殿”之说。1937年11月28日沙溪沦陷以后,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戏台无辜被累而拆除。至此,戏台成渺鹤,庙场成空场。1949年以后,原址在北弄内的大华剧场被一场大火焚毁以后,白衣殿遂被改建成大众剧院,一排僧房改作演职人员住宿食膳之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后因市镇建设发展的需要,拓宽白衣殿弄,拆除老街南面的工农饭店,建造起老七浦塘桥和新七浦塘桥,沟通七浦南北两地,一直通向新筑成的沙南公路,这条街,废旧名而起新名曰“白云路”。

白衣殿故址即今苏果超市和镇工人文化宫处。白衣殿又名慈受庵。

总管堂

由白云路老街口,进新建的西牌坊向前不数步,原来还有一处总管堂,门面仅小屋两间,很不起眼。它好像鹤立鸡群般地处身于鳞次栉比的各类商店之中,既不协调,又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总管堂中供着一尊红脸神像,此不知何许神也,也不知它“总管”些什么。不过,《沙头里志》中倒是称此“庙最古,镇未成而堂先建焉”。

后来,神像被撤去,里面放进了消防水龙,一度被称为镇西“水龙阁”。

西方庙

稍向西行,折而向南过新桥,沿着弹石小路略往南行再折向西,在新七浦与南横沥交会处,东岸有一座“西方庙”,亦称“西方贤圣”,与二号桥桥堍原来的“东方贤圣”相对应。庙屋共五开间,仅一进,内供赵公明神像。此庙的正门向西开设,颇让人费解,与其他庙的格局不同。到了清代初期,庙中的神像易为黑面杨爷。传说这位杨爷是当地名医,名不详,生前对当地百姓造福甚多,一次为拯救百姓,不幸中毒身亡。镇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善举,塑神像以祀之。

旧时的沙溪,每到四月间夏熟来临之前,便有大举庙会之俗,各庙都要出示拿手好戏,争奇斗艳。而此庙出会时,场面极其盛大,以至于观者塞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庙被毁弃。1956年底至1957年初,沙溪拓浚新七浦,稍后,该庙被易作沙溪轮船码头之用。

静室庵

静室庵,又称花雨庵,与西方庙仅一河之隔,在南横沥西岸,中有柏木桥相通两庙。此庵原为家庵,因而房屋并不宽大宏敞。庵共三进,仅中间一进供奉观音神像,其余房屋均为比丘尼起居之所,打扫得清洁雅致舒适。庵堂后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怀抱半庵,风起时簌簌有声,大有空谷幽明之旨趣。竹林中栖有百鸟,一到暮色苍茫或晨曦微露时分,百鸟齐鸣,如琴瑟悠扬,令人心脉荡漾,心情为之舒畅。沙溪古八景之一的“竹林环翠”(也称“竹林晚翠”)即此。据说,这古八景的景名还是吴门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提的呢。后人讹庵名为“竹林居”,似属有根有据,实非是也。此庵废毁已久,如今,在庵的故址上,仅剩庵房倒下后遗下的少许砖瓦和房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此庵曾划归沙溪中学,当时学校校舍紧张,此庵便充作学生宿舍用,那个年代沙中的一些毕业生对此仍记忆犹新。

延真道院

再退回老街向西行稍许,是为北弄,进弄往北纵深一里许,有一座延真道院,俗称北道院,因另有专文介绍,此处不赘。

延禧万寿观

沿老街往西行至西巷门(与街东同理,巷门虽然早已经被拆除,但镇地百姓仍习惯这样称呼)处,即今沙溪高级中学内,是延禧万寿观故址。该观因在延真道院(北道院)之南,故俗称为“南道院”。因另有专文介绍,此处不赘。

甘露庵

在延禧万寿观往西不足五百步处,即今轧花厂稍北,有一小庙名“甘露庵”,主持者是尼姑。此庙头进两面坐十殿阎王,下塑十八层地狱,状貌狰狞,阴森恐怖。后面广场上筑有小旱桥一座,名曰“仙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善男信女烧香走仙桥,祈求福运善果。中殿供地藏王菩萨,后进则为云房。此庙规模虽然并不宽大,但因设有十殿阎王等,所以不论镇上镇下,凡家中死了人,每逢七都要到阎王殿烧香,故香火十分旺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庙堂归并入了轧花厂。

以上十二处,大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沙溪古街两旁的佛、道两教的活动场所。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