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娄城垣

古娄城垣

古代太仓的城墙,最早是在元代延祐初年建造,主要是为了配合昆山州治迁移到现今的太仓境内设防所需。但不久,州治又迁回昆山,城垣也就逐渐荒废。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据了平江城,改隆平府。二月,奸细丁仲德盗取了府州印,投降了张士诚。当时,方国珍归附了元军,任海道防御万户,奉檄统帅温、台、明三州舟师大举侵犯太仓。张士诚派遣了吕珍防守奣子桥抵抗。有一个漕户叫倪蓬头的成为内奸率领一群人马进行策应,从古塘西趁吕珍不备进行了袭击,杀害守兵五千人,仅有吕珍逃脱。张士诚无计可施,放弃了抵抗。二月七日,方国珍部下将领史文炳“屠太仓,焚庐舍尽”。

第二年,张士诚为守护他的属地,就派部将高智广、浦万户、刘千户拆除了常熟支塘城的城墙,搬运到太仓筑城墙。秦约《筑太仓城》刻画了当年“千旗影逐,万杵声高”的营造景象:

春城连海亘虹霓,雉堞桓桓补甑泥。

纵谓军储仰吴下,岂怜边衅起淮西。

千旗影逐流云动,万杵声高落日低。

安得韩彭为上将,载光大业抚黔黎。

明弘治十年(1497)建太仓州,太仓城墙上开始修筑起了城楼,严谯雄筑鞁角,刁斗之声相闻。嘉靖《太仓州志》记载,当时的城墙高二丈,广三丈,周一十四里五十步,壕深一丈五尺,广八尺;有七座陆门:大东、小南、大南、小西、大西、小北、大北;之前还有小东门和竹场门,后来都堵塞掉了。设有四座门楼:大南门楼名“清远”(后改为“广济”),大东门楼名“宾曦”,大西门楼名“迎恩”,大北门楼名“拱辰”。并建立了太仓卫守城。正德十年(1515),城上建有六十六个巡警铺,二十八座敌台。

清代太仓城图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州余瑞国主持重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并各建有月城。陆门内又各建有营房。外跨的城壕则有吊桥相接。雍正三年(1725),太仓升为直隶州,析镇洋县。太仓州辖大东门迤北折而西至大西门水门,城墙长达一千二百五十三丈,计有陆门四座,水门一座,月城三座,吊桥三座。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时期太仓修建城垣,是按照军三民七的比例摊派人力费用。到雍正年间,人力费用则均由朝廷直接拨给,并形成惯例。

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一月初二重启修城建楼工程,知州邵丰鍭主持修建了大西、大北二门鼓楼上下各三间,小北门更楼一间。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加填城心土胎,建炮台十一座。此后的同治、光绪年间对太仓城墙均有较大的修缮。

城垣的建立,标志着太仓城邑的规模和布局基本得到定型,并沿袭了六百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城区才开始逐渐向外扩展。

(张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