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

望江亭

望江亭在浏河口南岸长江江堤,就像一个时刻警惕着的士兵守护着边防。望江亭初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高四米多。当时的功能,一是观察海口的军事情况,二是可以欣赏潮水的汹涌澎湃气势。

望江亭

该亭为正六边形,六角攒尖顶凉亭,单檐,六角六柱,琉璃瓦屋面,清水屋脊。顶端为抹灰宝顶,即成装饰物,又可使雷公柱免遭腐蚀。从外观上看,优雅从容,端庄质朴。

望江亭三面临水,为游人提供了观赏长江水景的立足点,令人有身处江水之中的感觉。亭影波光,奇幻多变,极大地丰富了水面的层次感和观赏效果。极目远眺,江面辽阔,水天一色百舸争流,江鸥浪花混成一体。任凭风吹雨打,水冲浪激,望江亭岿然独立。

事实上,望江亭不仅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也不仅是现在最佳的观潮平台,而且还是浏河先民当年支援和迎送郑和官兵远航的场所之一。

浏河民间有一则张善香望夫的故事。张善香是泗洲卫镇抚的二女儿,十六岁时嫁给眙信校尉周均的儿子周闻为妻。周闻是太仓卫右所军官,入选下西洋船队,随郑和六下西洋(实际成行五次)。张善香长年累月依闾望夫,望江亭就是她和其他官兵妻属常去的地方。因为国家的使命在肩,官兵军士和家属只能暂时割舍情爱,飘洋过海,报效国家。张善香日思夜忆,相思成疾,年仅四十七岁即魂赴西洋。如今,太仓市博物馆有《明故宜人张氏墓志铭》《太仓卫右所副千户尚(周)闻墓志铭》,这两块墓志铭记录了刘家港军民对七下西洋的付出。

望江亭在以后的年代中,多次被战火或风暴潮摧毁,亦多次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建望江亭,并悬匾额“望江亭”三个大字,现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它不远处,立有“郑和下西洋入海处”碑石。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