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夕照

虹桥夕照

一个地方的胜迹美景,得有个既般配又典雅的好名称,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好景因好名而更加吸引人,好名因好景而更加名扬四方,才会更加其味隽永。沙溪旧时八景,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松墩鹤唳”“竹林晚翠”“天泉望月”“万盏渔灯”“北院荷香”“长寿钟声”“七浦听潮”等。唯其如此,尽管这些古景如今基本上成了历史的陈迹,湮没无存了,但是它们仍然让人缅怀不已,时常会念叨上几句。沙溪古八景中还有一处为“虹桥夕照”,废毁亦已久矣,目前旧迹荡然无存。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沙溪镇百姓发现镇地七浦河之上的三座古石拱桥弯曲如虹,英姿飒爽,令人遐思飞扬,慨叹不已,特别是在新桥一带,与古景“虹桥夕照”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品味一番。

从西市街的新桥弄(前几年有人称其为“天泉弄”,有关部门以讹传讹,挂路牌于其上,外地游客因不了解当地历史,观之信以为真,实误。现路牌已摘下,恢复原貌)进入,过新桥而折向东行不数步,或者也可以从白云路上的老七浦桥南堍向西,可以见到七浦岸畔有一座古色古香(实质为仿古式建筑)的亭子,它可以让游客做旅途中的稍息,观景赏玩。这座亭子位于太平街东首进河南街处。这一带旧时主要居住着一些堂名鼓手、轿工、灯笼匠(扎纸工)以及做小生意的社会下层人物,是手工艺人安身立命和消磨时日的一块天地。旧时沙溪镇上流传有一句俗语谓“太平街上不太平”,含义较为丰富,其中主要指这些手工艺人和小本经营者被生活所驱使,长年累月闯荡江湖,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三教九流,杂然一处,平时说的是一些世俗俚语之声,行的是无数鸡毛蒜皮之事,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状貌的种种见解,又常常与时流相悖,于是常被一些人视为言谈怪癖,举止异常。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人,诚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实质这句俗语表明了旧时有钱阶级和有闲阶层对于手工艺人的一种蔑视和不屑,到今天则成了研究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和地方民俗的一份很好的资料。

现在,我们既已走到了这里,且放眼看。

此亭依水傍岸而建,波在亭下,亭处水上,规模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美观,古色古香,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让人“收藏”欲望顿生,驻足以后便不忍轻易移步他去。亭旁植有老树一株,虬枝纵横,枝繁叶茂,遮阴数丈。其傍还有山石数块,形状奇特,曲折怪异,颇为耐观。卵石铺成的一条小径,曲曲弯弯,间杂花卉一片,灌木数丛,红绿相间。占地面积虽然不大,风光蕴含却是无限,街心花园式的巧妙构思,平添几许典雅幽闭的情趣,游客到此,走入亭中,可以倚栏静观古河道和临和建筑的佳处。当你坐进小亭之内,会顿觉清风扑面,一阵凉意爽身,怡神悦目,可倍增旅途之中的舒心畅意。

面对如此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感慨兴叹往往会在一些喜欢或专业于各种艺术门类的如古建筑、园艺、摄影、绘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人士身上表现出来。正如葡萄美酒上口有点酸,它的滋味不是一下子可以识别和品味出来一样,美好的景色也常常不是一下子可以识别和品味完的。阴晴圆缺,横看侧看,都可以让人得到不同的观感和体验。从小亭中缓缓走出,特别是向东再略移数步,走到白云路老七浦塘桥上,披襟畅怀,凭栏远望,更可以一观新桥之古朴,小亭之典雅,古树之苍然,驳岸之厚实。加上两岸(尤其是北岸)临水民居高矮参差的粉墙黛瓦,一排吊脚楼别具风格,短窗长棂历历在目,杂以几处断垣残壁嵌于其间,层次分明且结构完整的老水桥坐落于其下,显露出一种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充分体现出了古镇应有的特质和风貌,让人不由自主地感慨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生发出一些思古怀旧的悠悠情怀,并且感受到自己对于社会和人类应该承担起的一份义务和责任。如果恰好能在傍晚的夕阳余晖映照之下,站立于此处向西观景,则会更有奇情佳趣出现在眼前,让你有一份意外的收获:红日西沉,屋角斜阳;古今交汇,融洽和畅;桥映水中,微波荡漾;小亭悠悠,船工挥桨;主妇洗衣,少女倚窗;古亭苍然,风拂垂杨;如诗如画景色,能歌能诵文章。

此处景点,镇人已易旧景名之,谓“虹桥夕照”。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