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道院

北道院

沙溪镇的灵宝长寿禅寺和延真道院,为旧时沙溪一地的佛道双璧,名播久远。其中的延真道院故址,最初是在沙溪古镇东面三里处的涂松,初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由前平江府检察宗室尊长赵伯建。元代至元丙午(1276)毁于火灾,遂由道士王士伦改建于沙溪镇北一里处的横沥之左(原属沙溪镇沙北村第一村民小组),故俗称为“北道院”。王士伦羽化归仙以后,他的高徒葛善信、高善信以师遗帑,殚心竭虑,一新缔构,道院内的殿堂门庑,宛如天神之居。此时的延真道院,《沙头里志》中称其为“中奉玄天上帝,西奉青宫神者,东祀天中大神,南辟大门以严径,北建茂青宫以来云水,遂成一方士民祷祀之”。由此可知,七百多年前的延真道院,已经颇具规模了。

但是就在百年以后的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因归并道流,延真道院寻废弛,道教的香火自此寂寞了一段时间。

一直到了清初,高志道在道院故址上结庵居之。其兄子宗道,自闽中来访,遂继处其席,主持一应道务,并以兴复道业为己任,劳神焦思,废寝忘食,日不暇给,恪尽职守,并与其徒吴碧山、高碧山等道众同心协力,匡扶一座危厦于既倾,历经十三个春夏秋冬,始克有成,使延真道院渐渐地重现出了昔日的辉煌。此时的延真道院内,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中为大殿,像设玄天上帝,翊以两庑,夹处诸史列职,前有零星之门,后为退藏之所,园池外周迥乎尘鞅之隔绝,而粉糅之声,无从入也。”这时的延真道院,无论是规模体宪,还是香火信徒,已经远胜于以往,与以后的格局已经十分相近了。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延真道院经过各位道长的主持和筹划,在众信徒的鼎力支持下,历有增建,规模有所发展,廊庑殿阁、各类房屋不下数百间,且多高大轩敞,巍峨壮观。它的正门达十二开间,气派恢宏,镇上所有当时存在的寺庙宇观,无有其匹,可谓领袖群伦,傲视群雄。道观内共有殿宇四进,深邃幽密,庄严肃穆。道院前有转河,河上建有石桥一座,桥型小巧玲珑且典雅庄重,名“香花桥”。转河池内种有菱芡、芰荷等水生植物,每至夏末秋初、艳阳高悬之际,荷花飘香,溢满四野,怡人心脾。

从正山门进入,走过大院场,首遇者即为三清殿。殿屋高大宏敞,气度不凡,屋顶飞檐兽脊,肃穆庄重。殿内画栋雕梁,箕斗重叠,显得十分壮观。四壁石壁石墙,厚重坚固,中间塑三清雕像,高至屋顶,金身金装,气派庄严。三清殿内时常有信徒举行法事,香火缭绕,人气充沛。其后为玉皇阁,中坐玉皇大帝,两厢则为天官天将,姿态各异,神采奕奕,生动有致。此处时常因为信徒之邀而举行道场,几乎成了延真道院的标志和象征。在三清殿的西侧,是一座雷祖殿,中间塑有雷祖神像,状貌威严肃然,凌然生势。东角门边为城隍殿,这是一座五开间阔的大殿,里面也常常举行法事,名声不浅,并且还因为城隍殿前有古戏台一座,台前的广场十分宽阔,能容纳观众千人以上,时有传统戏文在此演出,很吸引人。古戏台的周围,高树森森,遮阳透风,十分凉爽宜人,故旧时镇地的百姓将其夸张为“冻煞北道院”。道院后面有房屋数十间,颇为普通,为道士起居之所。

沙溪镇很早就有佛道合流的传统,因此佛道两教并非分得如楚汉之界,壁垒分明。旧时延真道院内有两项活动年年如期举行:一是正月初九日,传为天生日,道士于殿中诵经礼忏,谓之“贺庆帝诞”。二是农历四月初八日,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延真道院内亦设斋传经,名曰“浴佛会”。此两项活动,推进了佛、道两教的和谐相处,倒也算得上是沙溪一地佛、道两教信众的一大乐事。旧时每遇这两个日子,镇地百姓皆会前往烧香、嬉游。

延真道院历史悠久,规模广大,信众甚多,香火甚旺,因此名闻遐迩,自古名人学士,慕名接踵而至。俞焯、林复贞、沈鲁等人先后为之撰记。传说吴门画派的鼻祖沈周,年轻时在沙溪镇涂松陈氏家里做女婿,经常造访该院,和一些得道高士切磋技艺,摹写风流,留下了满屋的壁画,可惜后来随道院的消失而消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4月在苏北如皋县白蒲镇宣布成立的中共太仓县委和太仓县人民政府,渡江后登临县境内驻足办公的第一个场所便是延真道院,并在这里发布了太仓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令。后来,道院易为国家粮库,香火遂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道院旧房全部被拆除,夷为平地,在它的故址上建起了沙溪镇苗圃,虽时时可闻鸟语花香,却再也见不到道院的流风遗韵矣!

延真道院的最终毁弃,距今年代并不远,其遗物在镇上还偶有留存。如旧时在道院的山门口,有一对石狮子蹲踞镇坐,后来被移至镇东新七浦南岸的新仓库大门口,现在仅剩一只,而另一只据说当年常被船舶系缆之用,后来则被船缆牵扯掉到了河中。倘真是如此,有朝一日若能打捞起来,使其合璧,则可为沙溪镇保存一件完整的历史文物。

今人所知的延真道院,多少是与沙溪古八景有关的。旧时,道院内外植有大榆树数十株之多,夏季枝叶茂盛,浓荫覆盖,分外清凉,加上道院外转河池内荷花盛开,凉风习习,清香阵阵,是一处游览、赏玩和纳凉的好去处。因此,每至七月流火,暑气逼人的夏日傍晚,镇上的居民常常携手结伴前往,徘徊于转河两岸,彳亍于香花桥上,顿觉暑气全消。沙溪古八景之一的“北院荷香”即此。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