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八景、十景、十二景
双凤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东晋咸和六年(331)(另有东晋咸康年间一说),佛教支遁禅师在一块夜放灵光、四面环水的宝地中掘得一石盒,打开后发现有一对石龟,旋即石龟化为双凤飞去,因呈现祥瑞,故在此地建寺,寺建成即以双凤为名,后该地的方圆百里之乡,皆以双凤冠名,沿用至今。
双凤历史上景点颇多,既有八景,又有十景,还有十二景之说,而且留下了不少八景诗、十景诗、十二景诗。明代直塘人凌昆所题《双凤十咏》,标目为凤林遗迹、玉芝仙观、福地钟灵、法轮禅寺、中市楼台、上冈邱垄、东塘潮汐、西棚舟航、南院弦歌、北山图画。凌昆,字文绍,号石林。汝志、汝成父。天性豪迈,幼工文,因为患痰疾遂弃举业,独喜为诗。陆完延教其孙,欲让他做官,婉谢不受。及陆完和钱宁结党被逮,以前的客人朋友皆奔散逃匿,独凌昆改变姓名周旋艰险,事定乃去。万历间以子汝志、汝成封承德郎,累赠资政大夫。居恒廉平宽让,杜门养重,乡人尊其德,称“石林先生”,累举乡饮大宾。有《石林集》。并与长子凌汝志同被立碑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明末清初双凤本地人杨嘉绩也有双凤十景诗,不过名目与凌昆所撰的有所不同,为法轮晓钟、瑞芝秋月、北桥晚凉、西溪夜织、福城霁雪、香光夕照、仙潭赏荷、洪塘垂钓、丹冈奇桂、三塔孤松。杨嘉绩,字辅成,号待庵。廷枢后。少值离乱,来太仓双凤读书法轮寺,补州诸生,后迁沙溪,复归里杜门著述。文行清介。陈瑚、王撰、许旭、顾士琏皆为善。有《待庵集》。同为明末清初的双凤人顾梦麟则作了《双凤十二景》诗,并有小序云:“双凤十二景载在备采,嘉靖以前有其名而无诗,今其地大半榛莽,莫考,此中风俗益就废落。不日,疑有鞠为茂草之叹,因追维陈迹,各就本题补缀二十字丽卷册焉,庶几读者见其仿佛以为犹贤乎已也。”这十二景的名目为晓阁钟声、凤冈秋思、二水迎潮、梅林雪霁、七冈乔木、东郭风帆、会龙夕照、春圃花丛、西园池岛、仙桥夜月、西泽渔歌、石门歌馆。顾梦麟(1585—1653),字麟士,号中庵,又号织帘。从龙子,炎武族兄。明崇祯六年(1633)乡试中副榜,贡入国子监。与张溥等三吴名士结应社。梦麟寝馈《六经》,纵横百氏,嫉当时文风溃决,乃独阐正义,海内翕然宗之,时称“织帘先生”。入清,不入城市,隐居乡野,客授汲古氏,潜心著述,诗文雅驯。顺治十年(1653)卒,年六十九。有《四书说约》《诗经说约》《四书十一经通考》《织帘居诗文集》等。稍后,直塘人费参步顾梦麟《双凤十二景》韵,也作了《双凤十二景》组诗。至此,可以看到,双凤十景也好,十二景也罢,名目繁多,显得有点紊乱。清道光年间寓居双凤,“行医为业,又善艺文,为人温厚平和”的浙江桐乡人陆钧川删成八景,作《凤林八景小咏》前有弁言,每首诗前又有小序,简洁明快。自此,双凤八景定焉。
陆均川在“序”中说道:自己“自幼游历四方,既爱山水,三旬后,因访友至昆山,便道至太仓双凤里,见其俗尚儒风,人知礼仪,遂卜宅以居焉。”“知双凤为太仓之名镇。向有南北两街,东西两市,今南北街久为禾黍、丘墟矣,东西两市依然无恙,但缙绅阀阅迥不如前。余观镇之广
阔,南北约计二里,东西倍之,其中园亭庙宇不一而足。前明士人称为十二景,本朝(按:指清朝)顾中庵先生有“凤林十景”诗,间有复称“十二景”者,前后品题互有增损,兹不具论。”接着,他说明了自己之所以作《凤林八景小咏》的缘起以及期待:“时有时白羽(按:时宝臣)先生欲修镇志,新咏‘十二景’诗。全与同仁俱有和韵,已附录于镇志卷尾矣。去年秋杪间暇无事,因散步郊原,徘徊瞻眺,每见古迹,感慨系之,归而考核时君所提十二景,殊未尽合,不忽陋态,忽萌不辞狂妄,将凤诸胜取最佳者,约为八景,各附小诗一首,聊抒管见,题名取意,非敢与诸君子有异同也。但心之所爱,各有所钟耳。今而后有博雅君子广搜佳胜,或增为十景,或十二景,补余见闻之不逮,此余之深望也矣”。于是,他将归纳的八景一一题诗,并加小序以说明。诗如下:
上冈高眺
盐铁塘,长亘七十里,唯上冈桥为最高,登桥四望凤林,风景尽在目前,时君有“东郭风帆”一景,殊嫌所见甚少,不若“上冈高眺”,风帆亦在其中矣。
盐铁迢迢一巨塘,顾门泾外步山梁。
遥瞻旭日升沧海,仰睹红云捧玉皇。
南北风帆看不尽,东西市肆望何长。
娄江多少通津处,那有崇高似上冈。
按:盐铁塘,又名内河。相传西汉初期(前196)为运盐铁沿“冈身”开挖的一条运河,故名盐铁塘。从嘉定葛隆入太仓境,经科教新城、城厢镇、双凤镇、沙溪镇入常熟支塘镇。太仓境内长二十五点零二千米,河面宽二十五至四十米。上冈是桥名,在双凤镇东市梢,跨盐铁塘。1982年,为适应通航的需要,上冈桥被拆除。继而在古桥南一百三十米处新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并沿称旧名。2009年,重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桥长四十六米,面宽四点五米,跨径四十二米。
双凤古井
双凤因掘井而得名,此为最古者也,虽系陈迹,实是瑞徵,稽古者以此为据,览胜者岂敢或忘,此为八景之一,以作冠首可耳。
古来奇迹类荒唐,凿井相闻得凤凰。
支遁神通称善识,太仓州乘细登详。
千僧共汲何曾竭,百代流传未尽忘。
灵鸟不知何处去,但留窠穴作禅堂。
按:传说:晋咸康年间(335—342),河南高僧支遁为寻访名士瞿硎先生,携弟子前往瞿硎住地常熟梅李。晚上,忽见南方有五色云气。天明后,遂往遣人挖掘,得一石盒,内有二龟,旋即化为双凤飞去。支遁认定此地为福地,乃建双凤寺于此。此说甚不可信,但正所谓“稽古者以此为据,揽胜者岂敢或忘”。更为奇者,据云该石盒呈长方形,分底盒、上盖两部分。底盒长一百零六厘米。宽六十二厘米,高二十七厘米,壁厚七厘米;上盖长一百二十厘米,宽七十六厘米,高二十二厘米,壁厚七厘米,为花岗岩材质。原来一直存放在劳德双凤寺(曾名法轮寺)内,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地政府将双凤寺余屋拆至双凤小学,石盒随之迁移。2002年复建双凤寺,石盒又从双凤小学移至双凤寺。
禅林避暑
法轮禅院,水城环绕,远隔市尘,竹树森森,凉风习习,四季之中,独宜于夏,故以此为避暑之乡,可也。
法轮古刹势真幽,四面萦回碧水流。
池内芰荷香自馥,庭前松竹影交稠。
时当盛夏炎威少,节未逢秋暑气收。
携伴纳凉常到此,山房憩坐乐优游。
按:法轮禅院,即双凤寺,俗称法轮寺。始建于晋咸和年间,初名双凤寺,宋祥符年间(1008—1021)更名为法轮禅寺。因数经战乱,至民国时仅存寥寥余房,新中国建立时,已成一片废墟。直至2002年开始在双凤镇凤北路对面的盐铁塘畔重建,2005年基本竣工,寺院建筑错落有致,富有明清建筑艺术风格,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
会龙玩月
凡玩月宜于秋,更宜于水,双凤一镇,唯会龙桥外,漾潭深聚,清澈可爱。时逢秋夜,皓月当空,或泛舟于碧水之中,或散步于长堤之上,徘徊尝月,玩致足乐也。时君有“瑞芝秋月”一景,余改为“会龙玩月”,未知孰胜?是在游览者自能辨别焉。
凤林西去会龙桥,桥外深潭起暮潮。
夏尽浮云归远岫,秋高皓月照通宵。
虽无桂子迎风落,自有天香带露飘。
仿佛扬州明月夜,广陵桥畔听吹箫。
按:会龙桥,原位于徐泾口的吴塘上,因市河南来之水与吴塘北来之水在桥下汇合入徐泾河,仿佛二龙会合,再东入盐铁塘,故名。清乾隆年移至市河口的吴塘上,仍旧名。原桥为花岗石平桥,20世纪70年代建成水泥拱桥,90年代末,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西林夕照
西林寺在吴塘之西,东、南环水,西北皆田,每致申晡,日落西山,夕阳返照,红光满园,大有可观,旧有“洪塘夕照”,稍嫌寥廓,不若“西林夕照”切近可见也。
西林禅院水重重,美景偏宜夕照中。
一片吴塘波绉绿,三株银杏树翻红。
东来紫气思灵凤,西望霞光认彩虹。
最是晚晴天气好,斜阳古寺片帆风。
凤冈野望
凤冈在郡庙之北,三塔之西,高仅十丈,广可百步,乡人称为土山是也,凤林一片平阳,此独丘陵耸峙,旧名“凤冈秋思”,继而荒芜无闻。余题为“凤冈野望”一则称其实,一则仍其旧,庶几告望幽也。
闲来时到凤冈游,跻步登临四望幽。
三塔齐高云不碍,仙桥并石水长流。
路通南北人烟密,绿遍郊原草木稠。
遥想凤凰飞去日,可曾翔集土山头。
按:凤冈为元代普福观开山祖师周静清所筑,为普福观后址,明正德年间周氏植树千株。高近十丈,广可百步,乡人称为土山。1965年,双凤公社建小砖窑时,将凤冈遗址上小土山推平。继建饲养场,后饲养场拆除,于2002年建“栖凤苑”居民住宅小区。
小山丛桂
城隍庙内转东,有厅,是丛桂堂。前叠假山,旁堆古石,周围隙地尽种木樨,时逢秋令,桂子飘香,游人不绝,实为凤林第一胜景也。八景之中以此为最,不曰“双凤木樨”,而曰“小山丛桂”,取其至美者言之也。
迭石成山对画堂,堂前丹桂最芬芳。
凌霄高阁岩边耸,嵌壁新亭谷内藏。
四季应时真贵品,二乔并美尽天香。
(庭前有四季桂,一树有红白两色)
游人忘却尊神庙,借认蟾宫喜欲狂。
(旧时门额题“蟾桂”二字)
按:双凤城隍庙曾经是普福宫的组成部分,与玉皇阁相伴。双凤玉皇阁,闻名遐迩,民间有“全国两只半,双凤独具一只”之说。1961年,玉皇阁、城隍庙等建筑均被易为粮库,并于1965年将建筑材料移建直塘粮食加工厂。直至1993年重建玉皇阁,而城隍庙则不再。
北巷寒梅
北巷在灵信门之北,梅园最盛,堪称一景。
凤里观梅远近知,而今何处有冰姿。
南沙偏地推人望,北巷名园慰我思。
(双凤原为常熟南沙)
素萼最宜居士宅,琼葩偏喜岁寒时。
骑驴莫道无寻处,雪里香飘扑面吹。
按:《太仓地方小掌故续集》九十四至九十五页亦载诗,前序和各诗小序均无。另:《凤冈野望》一诗为“三塔齐高云不碍,仙桥并石水长流。路通南北人烟密,绿遍郊原草木稠。(注:缺中间两句)遥想凤凰飞去日,何曾翔集土山头。”于此处明显不同。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