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泾十景

茜泾十景

茜泾成集于三国时期,历史悠久,因东临长江,曾为古代水利、军事重镇,宋时为杨林寨(军事)驻地,商贸繁荣,为太仓古镇之一。集镇因地产茜草,又因在茜泾河畔而得名。

先是茜泾八景,首见于明季钱肃乐《太仓州志》,又见于《镇洋县志》,其所由来久矣。这八景为:南池塔影、双井通潮、后山茜草、新塘样月、北寺钟声、环桥夕照、范坟巧石、西郊走马。后人又添加了“鹳鹤搏风”和“六里潮声”,凑成十景。

《茜泾记略》编纂者陶炳曾之祖淡人公有《茜泾十景诗并序》,序云:

茜泾,古句吴地,宋范公疏凿茜泾河,名自此始。旧属昆山,元明间为倭寇蹂躏,日就侵衰。至国朝乾隆初,迁刘河堡于兹,水道渐淤,旧迹渐泯,可考者寥寥焉。春余多暇,检约同人摭拾一二,分赋短章,抚今感昔,以备采风之一得云。

按:茜泾众水归朝志称,富地自迁堡后日渐衰矣。

这十景诗,对于了解茜泾的胜迹乃至茜泾的历史颇有助益,为方便读者,笔者在每首诗的下面加上简短的按语。

新塘样月

塘开一镜涌波流,银界无边天地秋。

胜景惯从海上得,清辉何事踰扬州。

按:新塘,清同治七年(1868)知县俞明厚主持开浚。样:疑为“漾”字误。关于新塘的来历,相传因建茜泾城,于新塘境内建窑六座,为运砖便利,开河名六窑塘(又名新塘),集镇亦名新塘。

西郊走马

云台香火记前朝,蚕市春风十里遥。

夹道绿情红意闹,西郊花柳马蹄骄。

按:相传茜泾西南大约四里地,有元末吴中诗坛才俊顾仲瑛的玉山草堂。顾仲瑛,字怀英,小字阿英,号金粟道人。他家境富裕,所构建的亭台轩榭楼阁极其工丽,除玉山草堂外,还有蓬莱馆、百花坊等。他擅长诗词,著有《玉山草堂雅集》流传于世。他又风流倜傥,热情豪放,广交各方名流,出手大方,四方名人接踵而至,一时间文酒诗会盛况空前,被推举为吴中第一。玉山草堂四周一片农桑,自然风景美如画,四季之中,各有景致,是骑马踏青的好去处。

范坟巧石

东南水道塞还通,疏凿时时感范公。

千载衣冠一拳石,可能异日振疲癃。

按:范坟,即为后人所敬仰的范仲淹的衣冠墓,在茜泾北门内、原茜东村8组(现属浮桥镇茜泾村)仓库场西南。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在任苏州知府时,为解决苏南地区的灌溉排涝计,开浚茜泾浦,并亲至海滨,设镇屯兵,以备倭寇。他去世后,百姓感其恩德,取其衣冠葬于此。墓旁有石屹立,颇玲珑奇巧,故并称为“范坟巧石”。

南池塔影

城内浮图城外踪,南池倒影似游龙。

明珠不见空留匣,惆怅光□云水封。

按:茜泾古塔,又称“徐妃塔”,在茜泾市中心,高四丈余,围亦如之,相传仙人一夕纍甓成之。塔南里许有一碧清水,在池塘南岸俯瞰水面,可见塔影在水中晃动。同治十年(1871)四月初六日下午坍顶北半边,其砖有两担余,人争取之,云可作砚。1956年,此塔被作为危塔拆除。

《茜泾记略》称:“南池塔影一景,尤为仙家遗迹,几与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同一天然之妙,非人巧所能夺也。”

鹳鹤搏风

夕阳射塔阵鸦分,南北乔林绿似云。

一自孤城表海后,鹳鹤无复再能军。

按:此亦为茜泾古塔一景。在晨霞微露或者夕阳之下之时,古塔之上,鹳雀纷争,蔚然成景。茜泾倪庆升先生对此有所描写:“清晨……仰望塔顶,半空中,数千鸟雀赶集似的飞舞争鸣,吱吱喳喳,热闹非凡。至于黄昏时,落霞塔影,点点鸦阵,晚风中传来寺院阵阵钟声,落寞而苍凉。这早晨‘人鸟赶集’,黄昏‘塔影鸦阵’,又是茜泾古塔每日晨昏特有的景观”。

双井通潮

谁穿仙井巧双成,不叠花砖只叠罃。

怪底汐潮消长应,汲来依旧碧波清。

按:双井,在茜泾南门内小麦场、环桥西,原茜星村十组(今属浮桥镇茜泾村)十房弄中。双井实为一口井,相传仙人所凿,一夕而成,潮至则井满,退则井水平,水色清而不浊。水味一淡一咸,洵奇景也。

环桥夕照

洞桥小小路西东,下上回环一碧中。

游尽赛神士女处,衣香扇影夕阳红。

按:环桥,拱桥也,俗亦称环龙桥、环洞桥。桥跨茜泾南市河,青石单孔,由两块整石雕凿而成,桥洞呈半圆形。桥面像弓,每至夕阳辉映,桥下波光洒金,令人乐而忘返。

北寺钟声

怀让遗音最上乘,晨昏百八一心澄。

痴人未免敲还酲,难醒当时不了僧。

按:北寺,即广孝寺。在茜泾北门内。唐咸通十四年(873)建,初名怀让寺。宋淳化元年(990)僧智琼、道清重建。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赐今额。元宋毁,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僧志积暨里人陶福鼎建。清嘉庆十年(1860)被毁,今庙已不存,仅留有荷花池,在乐园路南、飞马路北。

后山茜草

一篑成山浪得名,荒烟野蔓任纵横。

茜红恰爱溪南草,深染天家朱紫缨。

按:后山其实是一处高大的土墩,以茜山名之。土山上长着一种奇异的草,梗方形,根圆锥形,黄赤色,名曰茜草。据说这种草生长在四川峨眉山脚下,是一位大仙云游到钱泾时种下的。此草既有舒筋活血的功能,又可做染料染绛红色。茜泾镇得名也与此草有关。

六里潮声

杨林水急暮潮回,卷入空塘六里雷。

似撼孤城拔地起,秋风秋雨送鲸来。

按:六里,即六里塘。史载“河道长一十三百四十四丈,底阔二丈六尺,加深四尺五寸。新塘口密通海滨,盐枭出没无时,经前宪设立木栅钉断,由是舟楫不便。咸丰六年浚,同治七年(1868)知县俞明厚又浚。”

杨林塘潮势迅猛,汇入六里塘,颇为壮观。

茜泾集镇曾于1993年6月更名为浏家港镇,2003年并入浮桥镇,镇名由是撤销。今为浮桥镇茜泾社区居委会驻地。

(陈健 撰文)

附:

茜泾《竹枝词十章》

古刹飘零谁总持,后山转眼变平池。

偶寻茜草来城北,不见当年姚少师。

巧石玲珑镇范坟,衣冠迢隔尚流芬。

先贤遗迹沦榛莽,谁拜荒墟荐一芹。

泥马南来妃道亡,芳魂卜葬水云乡。

海滨风景真凄绝,姓氏无传输雪娘。

孤城突兀障东方,水道多淤灌溉忙。

何日疏通两岸阔,出门便拟上村航。

校场日听鼓逢逢,演武厅前角技雄。

自是里中多悍卒,生年十五便弯弓。

吴侬家住海之东,秋令年年怕飓风。

一自土塘坚筑后,宋公保障果无穷。

古树轮囷十数围,南王庙例郁崔巍。

故家云落今如此,乔木还增塔邑辉。

古塔巍然矗市中,上头曾有鹳搏风。

环桥双井皆仙迹,存废于今各不同。

茜草根红梗又方,杨林绿橘种尤良。

鲋鱼渔鲚银勾米,薏苡山芋玉露霜。

海上骚坛独主盟,草堂不愧玉山名。

土风未达谁操得,空溯当年顾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