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寺
双凤寺位于双凤镇庆丰村(原凤新村一组),盐铁塘东。
双凤寺始建于晋咸和六年(331),由河南高僧支遁(支道林)创建。相传高僧支遁由京城建康(今南京)一路讲学,来到苏州,寻访名士瞿硎,晚上两人席坐谈经论道,忽见东南方有五色光闪烁,后在一块夜放灵光、四面环水的宝地中掘得一石盒,打开后发现有一对乌龟,旋即石龟化为一对凤,因呈现祥瑞,故就地开基建寺,以双凤为名。此事禀报朝廷后,晋成帝特御赐“双凤寺”匾额一块,该地方圆百里皆以双凤冠名,沿用至今。
宋大中祥符年间,双凤寺更名为法轮禅寺。明初寺废,僧至琛修。洪武中为丛林寺归并。隆庆年僧圆澄修。逮及清康熙元年(1662),浙江灵隐寺高僧济普中兴法轮寺,规模大具,沿中轴线有山门、二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东侧有圆通殿、地藏殿、贤圣堂、禅堂;西侧有藏经楼、罗汉堂、水月轩、荷花池、九曲桥、湖心亭等,占地四十二亩。
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进香或游览,欣然命笔,留下众多吟咏诗篇。清代诗人叶浩《双憩法轮方丈院》云:
晋室偏安日,丛林开创时。
井烟无风迹,木刊失虬枝。
题额群推董,禅宗信系支。
童年曾憩此,垂白复来兹。
千百年来,双凤寺几经兴废。民国十七年(1928),法轮禅寺(双凤寺)拆建成太仓县农村师范学校。后因教育经费无着落,于1934年停办。1945年将农村师范余房拆至双凤小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该地已成一片废墟。
双凤寺
2002年春,由社会各界及中国国旅贸易公司共同发起,并经太仓市政府批准重建双凤寺。当年7月1日破土动工,至2005年基本竣工,历时六载。占地面积一万八千六百平方米,耗资四千多万元,建筑面积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由寺前广场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正法明楼、道林丈室、东西厢房等组成。寺院仿明清建筑风格。
金碧辉煌的主殿与杏墙黛瓦的厢房组成的建筑群体,气象万千。寺前广场上矗立的一座四柱牌坊及两侧的镂雕龙凤石柱巍峨壮观,牌坊中柱高十一点六米,两侧镂雕龙凤石柱高九点七米。入牌坊往东,为天王殿及大雄宝殿。天王殿面阔五间,内深四界,高十六点六米。大雄宝殿气势雄伟,面阔七间,内深六界,高二十一米,位于露台之上,画栋雕梁,高大恢宏。主殿右侧厢房依次为念佛堂、极乐堂、祖师堂、功德堂;左侧厢房依次为客堂、延寿堂、监察室。殿宇区东部为寺庙生活区,有综合楼、斋堂、餐厅等,同时设置较多绿化用地。
双凤古石盒外观呈长方形,分底盒、上盖两部分,底盒长一百零六厘米,宽六十二厘米,高二十七厘米。上盖长一百二十厘米,宽七十六厘米,高二十二厘米,壁厚七厘米。石盒材质为花岗岩。上盖一侧中部有一气孔,底盒中有曲形隔梁,不知何年代雕成,原在老的双凤寺内。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地政府将双凤寺余房拆至双凤小学,该石盒也随之迁移。2002年因复建双凤寺,将石盒从双凤小学移至双凤寺,现陈列在支公纪念堂内。
藏有寺院祖师、主持骨灰(也称“灵骨”或“舍利”)墓塔。在《双凤里志》卷四“人物志”中记载:“济普,字穆文,一字润堂。绍兴人,灵隐具德和尚法嗣,原名溥德。参学后,道行日进,具德命改今名。精神勇迈,才识过人,立志起建废刹。顺治辛卯(1651),孑身卓锡于法轮寺(即双凤寺),时大殿东地一片丘墟,拮据兴建,次第落成。为法轮寺中兴开山祖,骨塔在寺后。”
该墓塔的一爿塔基,二片檐盖,一节塔身现保存在双凤寺内,塔身上镂刻的“中兴法轮穆文德和尚之塔”尚可辨认,此塔为六角形的二层花岗岩实心石塔。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