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宋碑

沙溪宋碑

沙溪古名沙头,在唐宋时已有其村,统名涂松市。沙溪那时隶属于涂松。因此,要真正的了解沙溪的历史,还必须从涂松溯其根源。

沙溪宋碑

1982年初夏,太仓文博考古工作者在涂松村发现了一通十分稀罕和珍贵的南宋宝祐四年(1256)的墓志铭碑。碑铭的全名为《故检察主奉成忠赵公志铭》,碑长二百十七厘米,宽一百零九厘米,厚二十三厘米,铭文以正楷书镌,字径二点五厘米,一共二十七行,满行六十字,篆额铭盖已佚。这块墓志铭的发现,对于考证沙溪镇的历史十分重要。

由于年代久远,墓志铭碑上有一些文字已经剥落或破损,显得有点模糊,但走近去仔细识别,尚可辨认。根据铭文中提供的若干信息资料可知,该墓主名叫赵伯旺,字品之,生于乾道八年(1172),卒于宝祐四年(1256),享年八十五岁,系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燕王得昭的七世孙,这在《宋史》中可以查到可靠的旁证资料。赵伯旺在嘉定年间授承信郎,绍定五年(1231)转承节郎,监吴江酒税,兼燕王位奉祀,平江府检察尊长;端平三年(1236),又转保义郎,兼嘉兴府都酒税;淳祐元年(1241)转成忠公。赵伯旺从此心灰意懒,绝意宦游,迁徙于涂松,寓居十五年,过上了一种淡泊生涯,得享天伦之乐,直到去世为止。这块墓志铭的发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信息:涂松一地至少在七百五十年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并且已经成了一些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理想的憩息之所,它的商市繁荣、人气旺盛是可想而知的。这块墓志铭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发现的、并且足以证明沙溪镇历史年代的、存世最为久远的实物资料。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