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仓

海运仓

海运仓遗址位于太仓市科教新城人民南路与太平南路中间、场中路以南、书院路以北。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运仓遗址,是国内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太仓自古是粮仓,而且是国家级粮仓,太仓这个地名就标志了这一点,相传春秋吴王置仓于此而得名。到了元代因刘家港开创漕粮海运而一时番商云集,外通高丽、琉球、日本等国,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当时盛况空前。海运仓因时而生,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是元代至明代早期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国家仓储遗址。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政府在太仓南码头元代海运粮仓的基础上修建新的大型海运储仓——“海运仓”。据明太仓人张采所编崇祯《太仓州志》云:“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洪武二十六年,创廒九十一,为间者九百一十九,贮浙江、南直隶各处粮至数百万石,俗又呼‘百万仓’。”

海运仓遗址

海运仓遗址所处的台地高出周围地面约零点五至一点五米。周围河流纵横成网,南有老浏河,北由心浏河,西为盐铁塘。2009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调查,发现了建筑堆积和古代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元末明初时期的陶瓷片、砖块等。

至2016年,太仓又发现了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进一步印证了太仓在元明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辉煌的历史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