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堂
沙溪猛将堂在东市街,现尚存余屋数间,原庙前的一棵银杏树仍然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原庙充作他用,至今未予恢复,已经七十年左右了。时过这么久,当初庙里面敬的是何方神圣,在民间一直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按理说,苏南各地的猛将堂敬的都是驱蝗将军,只是名字略异罢了,如刘阿大、刘佛寿、刘承忠、刘錡、刘锐、刘宰等。可是有人说,沙溪猛将堂内敬的不是驱蝗将军,而是另有其神。唯其因为如此,在当地便产生了一个传说。
沙溪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七丫口贯通,交通十分方便。到明代嘉靖年间,成为苏州府到崇明的必经通道之一,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因此已很繁荣,所以窥视已久的倭寇对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唾涎欲滴,恨不能一口将它吞下肚去。他们频频来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镇地百姓深受其害,无不对之咬牙切齿,恨入骨髓。他们一方面组织起民军,邀请政府官军对其操练,对倭寇予以致命打击,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力求自保。他们在各条路的路口,各座桥的桥垛或者桥的中央部位,都立有巷门或桥门(现在庵桥垛的桥门洞便是当年的遗存),门旁还建有更楼,配有专职更夫值班。每到傍晚,各门关闭,实行宵禁,而夜深人静时分,更夫便出来巡道。如无异常情况,更夫会敲更呼喊“平安无事”,让百姓安寝,如发生倭寇来犯,便一呼百应,阖镇出击。如此一来,凶狠残暴的倭寇倒也奈何不得。
然而镇东,已近僻静之处,加之倭寇渡海从七丫口顺流进镇,便是由东而西,倘若东大门失守,全镇就会危在旦夕。于是镇人为立威,就在镇东建起一座庙宇,中立一尊将军塑像,戴盔披甲,高大壮伟,眉如剑,目如电,威风凛凛。这位将军传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手下戚家军中的一员猛将,因其姓名已佚,镇地百姓便取其形象,将此庙名之曰“猛将堂”,祈望能阻止如同蝗虫般的倭寇来犯。时过近五百年,猛将堂已不复存在,但猛将堂故址的一棵银杏树,仍然郁郁葱葱,高大挺拔,仿佛将军一如既往地守护着沙溪,凛然不可侵犯。
当然,传说总归是传说,是当不得信史来说的。猛将堂内究竟敬的是何神,目前仍然无法定论。但作为一处古迹遗址,还是有保留的价值的。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