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旅社
永安旅社旧址,在沙溪镇西市街北弄内122号,坐东面西。
永安旅社原为胡家私宅,近年因胡家子女分别定居在常熟、太仓等地,遂将大部分房屋出售给了政府有关部门,从而成了公有财产。原来的永安旅社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大门为一石库门,进石库门底层两旁各为一间厢房,过厢房则为一个大厅,厅内有一架木制楼梯,很宽敞,南北向。楼上则为通转走马楼,一面是一个个房间,为外来商贾小贩临时居住之所,另一面为木栏杆,倚栏杆而俯视,厅内动静一览无遗。永安旅社除了留宿客人外,为招揽生意,吸引回头客,在主业之外,兼营戏剧和评弹。大厅后有一个小天井,戏台就搭在天井里,住客则可以悠闲地坐在厅内品茗喝茶,欣赏戏曲或评弹,谈天说地,交流各地风物行情,从中获得商贸信息。大厅内最多可以容纳两百来人,因此除住客外,演出时也对外开放经营。据镇上老人回忆,因为永安旅社设施较好,曾有外地剧团在此使用过机关布景演出,这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可谓是先进技术和新生事物,故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永安旅社
永安旅馆始建于1930年,它是由常熟何市人徐凤藻(人称徐六爷,后来成了汉奸。他的女儿嫁给了当年沙溪商界首富万和祥的小开吴祖淦)与其关门徒弟李湘涛(沙溪人氏,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其弟李湘元开设大华剧场,稍后病逝)一起创办的。那时,徐凤藻因看中沙溪交通发达,商贸兴盛,南来北往商人甚多,颇多商机,遂卖掉了老家的房屋,辗转到沙溪,办起了这一座旅馆。在他的主持下,永安旅社不免刻下了时代以及他个人的一些印痕。
许凤藻的同乡、常熟著名诗人徐兆玮于1937年曾避居北弄内,所居之处与永安旅社相邻。翌年他作了《戊寅元日》四绝,其三云:
丁东弦索听弹词,裙屐纷来入座时。
粉饰升平何太早,弥兵修好尚无期。
诗的最后一句有自注:“永安旅社有吴梅村《异声夫妇三笑弹词》,自今日始。”
此情此景,仿佛明末清初一般,1644年五月崇祯皇帝在万岁山自缢,明朝大厦顷刻之间轰然倒塌。消息传到太仓,而士绅浑若梦中,“有楼船广筵,纵观竞渡者”,璜泾诸生郎玄翊为此写诗讥刺,诗中有“若个漫抛亡国恨,画船闲看赛灵胥”句。而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沙溪业已被日军占领,而“丁东弦索”依然奏响,故诗中有“粉饰太平”句,反映了诗人的悲愤心情。
1939年,徐兆玮又作了《移居永安别业》四律,其中第一首的前四句内又提到了永安旅社:
蜗角烽烟里,名难副永安。
新街寻指爪,旅社忆门阑。
(自注:光绪中叶过沪,尝寓新永安街福新康布栈,喜其地僻静无尘扰也。丁丑岁暮居沙溪北衖,与永安旅社为邻)
是的,在日军铁蹄之下,奢望永安不啻是痴人梦想。
抗战胜利这一年(即1945年)的年底,徐凤藻将永安旅馆卖给了胡晋侯。胡晋侯从事中药业,喜欢民间艺术如扎灯等,但不是特别热衷于戏文,而且北弄内办起了大华剧场,还有陆宝书场以及永安春记茶馆兼营评弹,故永安旅社内停办剧场,但旅馆经营依旧。胡晋侯的扎灯艺术,在民国时期的沙溪镇上颇有名气,上海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曾在《艺林散叶续集》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旅馆还经营,以后便停业了。因房屋空置,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到太仓化肥厂(厂址在沙溪镇东)实习的四川、贵州等省的小化肥厂工人还借住在这里。
目前,永安旅社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转走马楼已经变样,大厅中不仅楼梯早已拆去,而且为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居住窘况,早已分割成了间间小屋,完全难觅旧日风貌,天井也早已荒废,戏台更是无从觅迹。但是永安旅社的外立面依然可观,北面高耸的风墙依然故我,永安旅社原来石库门上的一副对联依然清晰可辨:“永居安定,同乐长春。”这副对联,正好表明了永安旅社曾经经营的两大主业的过往,让人产生绵绵追思和遐想。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