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园与息游山庄
弇山园位于城厢镇县府西街40号,原址在城厢镇原农机二厂一带,久毁。现址为城厢镇原海宁寺基。建于民国初年(1912),原名息游山庄,沿称公园。
弇山园原为明代太仓籍文学家王世贞家园。王世贞欣赏《南华经》中“大荒之西,弇州之北”以及《山海经》中“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有轩辕之国,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的描述,故名之。该园面积广大,占地七十多亩。园内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极亭池花木之胜,称为“东南第一名园”,世贞自为记录,有《弇山园记》(八则),又有《题弇山园八记后》,志载极为详细,可惜该园荒废已久。弇山园内原叠筑三峰,称东弇、中弇、西弇。东弇的基地,清时归陆姓所有,相沿叫“水山陆家”。后来陆姓衰微,辗转归汪氏,改筑半园,称为汪园,又叫汪庄。如今均已废毁。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忬长子。年十九登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中,历青州兵备副使、大名副使、浙江右参政、山西、湖广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万历二年(1574)九月,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迁南京大理寺卿,被劾罢。张居正殁,十三年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七年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起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归丧。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曾作长诗《袁江流钤山冈》《太保歌》,揭露严嵩父子罪恶。好为诗、古文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号召一世。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攀龙殁,独主文坛二十年。与前后七子中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合称“李、何、王、李”四大家。《明史》称其“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罩海内”,对戏曲也有研究,在所撰《艺苑卮言》中,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时有创建。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兼善画,尤善画梅。卒于万历十八年,年六十五。著述繁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相传传奇剧本《鸣凤记》为其所作,小说巨著《金瓶梅》一说也是其所作。
弇山园
海宁寺基,民初由陆佐霖、陈大衡、李液丰三人设计布置,改建为息游山庄。前围以墙,西疏溪水,流通北溪,东界西土地庙。广植树木花草,开拓幽径,中辟草坪,旁设石座;前有土山,叠以山石,盖有凉亭;后有师竹轩(俗称四面厅,系纪念劝学所所长刘师竹者),围以花坛;侧有树萱斋,壁嵌碑石;凿荷花池二,架以小石桥和三曲桥,池旁建亭。院内曾设茶座,建县立图书馆七楹。1937年,抗战军兴,被日机炸毁。树萱斋壁间嵌有明王锡爵重修寺碑记、大脚佛印碑及董其昌写经碑。又有钱大昕书相葬碑,系从天妃宫薛家总管堂移来。还有清康基田写诗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息游山庄重加修葺,并改名为人民公园。师竹轩、树萱斋和碑石俱在。树萱斋南移置明代五美园遗物观音峰,新辟动物园、鹿苑、孔雀轩等。2003年改造扩建后,更名为弇山园,景区面积七点六七公顷,其中水面占地近三分之一。园内主要景观有宋代花石纲遗物望海峰,元代大型铁釜以及墨妙亭,明洪武年开凿的通海泉等。扩建后,恢复弇山堂、嘉树亭、点头石、分胜亭、小飞虹、九曲桥等景点二十多处,另有适合儿童游玩的场所等。
目前太仓城内两大公园:南园和弇山园,各具特色。如果说南园中更具人文色彩的话,那么,古代作为文人园林典型的弇山园,如今反倒更具大众化了。
今人已几无见到过息游山庄真面目的了。幸喜近人杨克斋先生留下《太仓县城厢志略》书稿一部,又蒙乡先贤陆淡如先生加以整理,其中记述有邑人吴野公撰写的《公园残影》一文,详记游踪,为后人留下了当年该园的概况。
《公园残影》云:“公园门外旧有一道卧波,邑人称为香花桥,桥虽不高,名却甚古。入门迎面即有一钟楼,高逾三丈,形成四方,中悬时计,作为全城之标准时间。楼为旧日山门弥勒佛座基。越钟楼折西行,杂树成围,野花披径,‘北望亭’翼然在望。亭联有云:‘有志奋身裹马革,无言骚首望龙沙。’亭西一径,蜿蜒而上,岭端据有小小茅亭,布置红梅,花时寒香四溢。下岭沿堤东行,有石佛一双,和南对坐。路旁有钓鱼矶一,围以丛石,小桃一株,垂杨几树,令人濠濮暇想。再前则为旱船,削木为栏,牵藤做架,中有石台石凳,颇含古趣。再东则长篱一道,夏秋时有牵牛花相织,几与锦屏风相似。堤边垂杨密密,池中莲叶田田,莲为佳种,白瓣绿边,得之城东杨氏家。1935年夏,竟开放并头莲一朵,观者塞途。当时曾摄影刊登上海《良友画报》,亦一盛事。惜乎好景不常,时移物换,不仅水流花谢,早已成了水涸其流,花萎其根之惨象。向西数步,度三曲桥,入湖心亭,曲栏流翠,飞檐耸丹,柱有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湾流水一湾桥。’有为大明湖脱胎而来,但却也有小小风景可观。出亭度小桥而西,一架紫藤,长逾数丈,花时璎珞高垂,人行其中,衫影成碧。架尽则有半六角亭一座,矗立路旁,入亭而望,麦陇桑畦,足供野眺。亭北有树萱斋,为梁溪杨氏所建,中有碑记可读。斋前一片平芜,大可二三亩。两旁有夹道,南桐北杨,密叶浓阴,苍翠欲滴。盛夏傍晚,园主人亦不惜经营全园,装以电炬,绿荫丛里,露着点点星光,煞是可爱。当时曾戏拟一联:‘花香、酒香、茶香,造成了众香妙国;灯影、扇影、鬓影,装点就三影词人。’回想过去情景,具有无限诗意。北行石板平铺,两旁植以冬青,向南一厅,高广宏敞,一额高悬,老友徐天劬书题‘藏修息游’四字,已成亡人之笔。四面游廊,短栏相绕,确为游息之地。中有长联为余所题。联云:‘四面疏柳,三径荒苔,人来涌海泉傍,古寺夕阳供凭吊;一曲小桥,半湾流水,地接学山园外,平林烟景足勾留。’厅西有慰萱斋三间,系钱塘黄氏所建,壁间嵌有当时搜罗到之断碣残碑十余方,劫火后犹存,正是幸事。绕道而来,则层楼高耸,上下七大开间,四围环以深廊,是为吾邑文化界唯一图书室,藏书多至四万余册,其间乡先贤之手泽,另辟一室,珍同拱璧,所痛咸阳一炬,尽成灰烬。出馆南望,甬道修长,石亭两座,东西相望,东一亭为通海泉,俗称四眼井;西亭则置大釜,亦为吾邑古物之一。再前行,则归入入园原路,旁有大石狮对卧于丛莽中。门口铁门,已失其一,围墙一片,倒地无存。墙外一带,白杨潇潇飒飒,满目凄凉。”
以上摘引吴氏所记,旧时景物,半成陈迹。1947年间,里人变卖辖境大树,集款重修,复建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人民公园。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