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园

东 园

东园又名采郊园、东畴、东皋、东冈,在太仓东门外半里许,是明代万历首辅王锡爵的“芍药圃”。地远嚣尘,境处清旷,广达数十亩。“簪缨谢世宠,花竹构吾庐。自适观鱼意,闲编种树书。地疑彭泽径,人即上皇余。总以丘中好,烟霞咏遂初。”(王锡爵《东畴》)王锡爵在诗中比拟着当年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简直就是羲皇上人快乐自在的生活了。

但传至孙辈王时敏之手时,旧有的数间老屋,已经敝陋不堪容膝。于是在1619年的夏天,王时敏开始稍拓花畦隙地,锄棘诛茅,用以暂息尘鞅。正赶上松江的造园大师张南垣来到太仓,极力怂恿王时敏改造园子。从1620年始,花费了数年时间,至崇祯七年(1634)而后成。园中布有藻野堂、揖山楼、凉心阁、期仙庐、扫花庵、春晓台、香绿步、梅花廊、翦鉴亭、镜上舫诸胜,“穿池种树,标峰置岭,磴道盘行,广池澹滟,周遮竹树蓊郁,浑若天成。而凉堂邃阁,位置随宜,卉木轩窗,参错掩映,颇极林壑台榭之美。”(王时敏《乐郊园分业记》)。

1625年仲春,画家沈士充应王时敏邀请,专门绘制了《郊园十二景》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东园优美的景象。

一百多年以后,清代状元毕沅则为乐郊园十二景分别配上了五言绝句:

春晓台

艳阳回霁景,百物总关情。

秋千人影外,柳暗有莺声。

藻野堂

殿春春益丽,浩态锦帏遮。

姚黄传异种,忠孝相公家。

松阁

群松翳小阁,阴晦日卓午。

松翠自四时,松心白千古。

东园十二景·凉心堂

东园十二景·扫花庵

东园十二景·胜绮楼

东园十二景·雪斋

霞外

蓬瀛收咫尺,缥缈翠壁削。

丽景薄层云,飞仙何处著?

帆影楼

海气连东渤,空濛岛屿微。

月明潮暗上,林外片帆飞。

凉心堂

身凉一扇忙,心凉万缘舍。

快哉此披襟,聊砭执热者。

扫花庵

落红阵阵飞,春逐风雨去。

不见扫花人,来到扫花处。

就花亭

晓来对花餐,晚来抱花宿。

沧桑劫外人,消受看花福。

浣香径

幽香淡不流,流荡会心写。

空谷雨声喧,红泉满阶下。

田舍

茅屋傍溪西,前村草色齐。

莫问故侯第,秋雨荒瓜畦。

竹屋

精庐嵌修竹,宛入筜谷。

木榻幽人眠,吟魂闪寒绿。

雪斋

四望色惨淡,千峰起悲风。

扁舟洞箫声,鹤梦追坡公。

张南垣建造园林,比较注重借鉴名画家的笔意,特别是对元四家绘画意境的模仿最为突出。比如,在东园藻野堂构景中,采用了倪瓒笔意中常见的“一水两岸”构图法,并且阶下种满了芍药,用以纪念先祖王锡爵。而把新园命名为“乐郊园”,则来自于《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乐郊,即快乐自由的乐土,也正与祖辈王锡爵的生活追寻一脉相承。

乐郊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私家园林。当年的诸多名士,纷纷前来赏花雅集,如张溥、张采、陈子龙、吴伟业、陆世仪、陈瑚、苍雪法师、唐孙华、张藻、毕沅等,也留下了众多的吟诵诗作。

到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圣祖南巡,当时王掞以刑部尚书随从。康熙皇帝曾有意取道太仓,游览乐郊园。但是,早在五十多年以前,王时敏已将乐郊园分给了他的四个儿子。一时名园,年久失修,已今非昔比。无奈之下的王掞,只得以“娄水清浅,不足以行舟”为由谢绝了皇帝的驾临。

清乾隆年间,乐郊园被售与湖广总督毕沅。至清末,乐郊园最终毁于战乱。

(张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