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溪银杏

印溪银杏

沙溪镇历史悠久,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沧桑风雪和兵燹之灾,古街、古宅、古河、古桥、古井、古碑等古迹仍然一应俱全,为古镇添加了无数的情韵和古趣。这其中古树也保留了不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生态资源,它们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并且着意加以保护。

在三里古街的两旁,最为显眼和著名的当数三株古银杏,分别处在镇东、镇中和镇西。它们经历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却依然巍巍耸立,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无论是在和风细雨之时还是在狂风骤雨之际,它们都在向人们昭示着古镇不断发展和生命勃然的礼赞,向人们展现着生活中的可爱。

踏进古镇,由西往东而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沙溪高级中学校园内的纯全楼前的一株古银杏。此树前几年因受病虫害等侵扰和危害,枝黄叶枯,危在旦夕。校方为此忧心如焚,延聘园林方面的专家实地勘踏察看,修枝整叶,去除部分病体,并加以施肥护理,对症下药,精心抢救,终于使它老枝发新芽,重新焕发了青春

沙溪高级中学原是延禧万寿观(俗称北道院)故址,宋代就由当地进士杨伯麟举办过义塾。进入近现代以来,自1914年先办太仓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继而于1926年办起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以后几易校名,一直到现在的沙溪高级中学,至今创办新式学校的历史已近百年,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上海交通大学原图书馆馆长、教务长胡粹士先生,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奠基人吴晓邦等人曾在这里执掌过教鞭,致力弘扬过“传道解惑授业”的崇高事业。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副台长龚树模先生,著名太阳能专家龚堡先生等人曾在这里刻苦求学,吸取知识精华,从而走向人生的辉煌。近百年来,这所学校人才辈出,令人赞叹。目前南道院内的旧物旧迹几乎荡然无存,在阔大美观的校园内,只见一幢幢现代化教育大楼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唯独此树依然迎风屹立,见证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成为这所学校最为悠久的象征。不少学子对这棵银杏充满了感情,诗以吟之,歌以咏之,这里撷取沙溪高级中学退休教师罗伟民先生的一首诗,以飨读者。诗云:

沙溪高级中学校园内的百年银杏

参天一树仰古今,更著风雨与日新。

永将灵秀赋学子,常舞绿枝迎嘉宾。

好音恰恰鸣栖鸟,翠盖亭亭护学林。

金秋落叶翻飞下,恰似捷报传频频。

另外,在沙溪高级中学校园里,还有一株“鸟不宿”,青枝绿叶,郁郁葱葱,据传已有四百年树龄,也极其珍贵。

沿老街往东至姚泾路,折向南行百余米,在沙溪二号桥北堍新七浦岸畔,也有一株古银杏傍桥而立。此处原为贤圣堂(又称东方贤圣)故址,七浦则是1956年底至1957年1月新开峻的河道。原来这里地势较低,后来树旁新筑道路地基较高,因此现在一眼望去,树在路下,别具风致。沙溪镇第一小学退休教师张启明先生曾题写过《沙溪新八景》一文,将此处树桥合一,称之为“树桥飞虹”,颇为贴切。桥旁原为轮驳运输公司(后改名为万顺交通有限公司),船民常以这棵树作为航标,远航归来,遥见树梢,便生出一种亲切的感慨:“到家了。”此树至今生机盎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便有人对此树授以花粉,而一到秋光灿烂之际,便有人如期前来摘果。

退回老街再往东行,在沙溪镇猛将堂故址上,又可见到一株古银杏。猛将堂内敬的是何方神明,因缺少历史文献记载,至今尚未有定论。据镇上耆宿的口碑传说,此为沙溪镇上现存的最古老之树,其树龄不下于五百年。此树虽被房屋建筑包围,仅在狭缝中赖以生存,然则虬枝纵横,树围粗大,树皮呈现龙鳞之状,树上时有百雀栖息,于枝叶间跳跃腾挪,细鸣啘啾,且遇人不惊,我行我素,成一派天然活泼生机。太仓王敏巍先生称此景为“古杏雀噪”,并赋诗一首,颂曰:

树大根深枝叶茂,雀噪鸦聒浑不扰。

孰谓草木不如人,历览古今事多少。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