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寺

长寿寺

若让一位初次来到沙溪的游客去寻找长寿寺,那肯定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原来地处沙溪古街区的长寿寺虽然名声很响,但它早就不复存在,而近年来重建的长寿寺又不在古街区,寻寻觅觅之间,不免恍惚迷离。这样吧,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往的长寿寺。

长寿寺是略称,它最初的名称为长寿庵,后来更名为灵宝长寿禅寺。故址在沙溪镇东市街,即今沙溪镇物业管理所址。寺前有古石拱桥一座,桥以庵名,至今仍称“庵桥”。寺西原有一条狭窄小弄,名“新弄”。20世纪80年代实施市镇建设规划拓宽以后易名为“长寿路”,路中有新筑水泥混凝土桥梁,沿称为“长寿路桥”。桥栏上有乡耆顾镕西先生生前书写的正楷桥名,铁划银钩,中规中矩,苍然老劲,显见得功力不凡。长寿路和长寿路桥,皆因长寿寺而得名,而当时长寿寺已经废毁多年。由此可见,当年的名刹长寿寺影响未泯焉。

长寿寺始建于1292年。《沙头里志》中云:“元至元壬辰(1292)佛光云峰洎弟子大通筑庵于此,以统祝釐祈福,名曰长寿。”(按:元代曾出现过二个“至元”年号:其一为元世祖忽必烈自1271年统一中国的“至元八年”至1294年的“至元三十一年”止;另一为元惠宗妥懽贴睦尔自1335年的“至元元年”至1340年的“至元六年”止。新版的《太仓县志》及《太仓地方小掌故·续集》中,均载长寿寺初建于1340年,即至元六年,疑误。查阅《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可知:“元至元壬辰”年应为1292年,而1340年则是“元至元庚辰”年。

长寿寺

该寺建成后,颇有感召力和响应力,信徒云集,香火旺盛,佛光普照,慈云祥瑞,很快就成了常熟(沙溪是时隶属于常熟县)境东南一方的名刹。继而它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阅岁既久,庙宇便日渐颓败,飘飘摇摇之中,状甚凄惨。至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大加修缮扩建,并得到了当地居士陈原锡的慷慨捐助,终于毕其盛事,使该寺成为沙溪胜概,再度辉耀于东南一带。可是当时寺庙虽已扩建,但名称尚未确定,难免会有一层“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尴尬,于是佛众居士查阅地方图志,得傍近灵宝寺废址故(按:灵宝寺故址在涂松,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吴郡志》一书中有记载),即由巡抚周忱奏请户部并得到了批准,于是将两个寺名合二为一,题为“灵宝长寿禅寺”,属法轮下院。由此亦可知,“长寿庵”易名为“长寿寺”,是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的,只是镇地百姓习惯了“长寿庵”这个称呼,故寺对面的庵桥虽然改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却一仍旧名而未改称“寺桥”。

长寿寺的头进山门,高大宽敞,坐北向南,左右立哼哈二将,状甚威武,雄伟森然。到1949年前夕庙宇已衰败,但哼哈二将尚未被撤去,下面摆了个剃头摊,让人不免想起清初“剃发不剃头,剃头不剃发”之说,颇为发噱。庭中坐西向东一殿为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像。第二进为天王大殿,殿中有清初里人周象明题写的匾额,线条嶙嶒,苍劲有力。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宏伟壮丽,具大气象。殿内塑金身三世佛,高及丈余,两旁有金身十八罗汉,各不相类,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殿内庄严肃穆,尤以如来佛背面的望海观音最为壮丽和工细,上面人物众多,生动活泼,工艺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殿中还悬挂着孙柳州寿祺所书的“慈光普照”四字匾额,字体饱满浑厚,不乏大家风范。正殿西偏为火神殿,前面则是方丈室及僧房,环植嘉木惠花,清幽舒婉,典雅恬静,身临其境时,犹如登临仙界。寺内旧有一口大铜钟,僧人晨课晚祷时,钟声一敲,声音洪亮,悦耳动听,悠悠扬扬,传遍全镇,沙溪古八景之一的“长寿钟声”即此。后来古钟不知去向,又换了一口钟,音色稍逊于前,而名声依然如故。

长寿寺既为一方之名刹,《沙头里志》对它的评价是:“谓如慈云之覆俦,慧日之照临,法雨甘露之濡沛,能劝者善,恶者悛。刑罚可省,丰和可召,不其然欤!”

寺内旧有一座精舍,精舍前有银杏,年代极古,苍然老枝,如蛇游龙攀,高耸挺拔,直插云际,故在明代被里人称之为“大树轩”。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纲纪沦丧,一旦社会安定,人们痛定思痛,一批志士贤达立志重造清平世界,遂在此精舍内设立白公讲院,由乡耆王家祥、黄翼圣、曹炜等人主持其事,注重民众教化,抑恶扬善,为时人所称道。继而白公讲院改称为“白公祠”,祀清代初期太仓知州白登明。祠内原有白登明塑像,像设庄严,像旁镌刻一副对联,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乃讴歌白登明在清初拨乱反正、清正廉明的形象。

在建立白公讲院之前,沙溪镇爆发了首次农民斗争,由顾慎卿、吕茂成、陈瑶甫等领导当地的长工、佃户、市民,组织起“乌龙会”,向地主豪强的剥削和压迫实行反抗,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在江南立足未稳的清政府,他们的指挥部就设立在长寿寺内。后来,乌龙会被清军所镇压。

长寿寺自初建以后,七百多年中频遭火灾及人为的破坏。比如,明末清初乌龙会在寺内设立指挥部,一方面对于当地的土豪劣绅给予强大的震慑和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佛教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又比如,1933年,东墙根下的银杏树莫名其妙地由发火而延烧成灰烬,并殃及池鱼。当时殿后有二层小楼洗心阁,亦在这场火灾中焚毁,全寺几至遭灭顶之灾。寺内的白公祠,在民国时期曾重建成小楼三间,驻扎过沙溪区公所,现尚存。

长寿寺山门在1949年左右已经废毁,仅余部分房屋摇摇欲坠。山门内的哼哈二将还在,前已叙述,并且里面仍有少量和尚居住,他们吃斋念佛,清修度日,而昔日的香火实已衰落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个小和尚被政府安排转入新式学校读书,以后便顺应形势还俗了。

1949年5月上旬沙溪解放时,沙溪区政府和印溪镇政府曾暂设废寺内办公,后来该寺拨给了沙溪医院。20世纪80年代又转为沙溪房管所,如今则是沙溪物业管理所址。

灵宝长寿禅寺历史悠久,声名浏亮,与延真道院(俗称北道院)并峙,为沙溪一地佛道双璧,其中尤以“北院荷香”和“长寿钟声”影响广大,流播久远。当年,长寿寺在盛名之下,海内的文人骚客自然也是趋之若鹜,慕名而来,到此烧香敬佛,祈求佛祖保佑功名顺达,一生平安。并且发挥文人特长,纷纷撰文题诗,为该寺增色不少。兹录数则,愿与关心沙溪文史者共赏。

其一,明代刑部将士郎邹亮受巡抚周忱之请,撰作《灵宝长寿禅寺记》,详述了该寺初建时的一应细节,让后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铭文云:

于惟释氏,挺生西域。元风攸畅,流行中国。有来白马,其文斯译。冥叶化袛,毗賛皇极。苦海众生,嗜欲悉惑。纷攘骄虔,靡知止息。乃运慈航,拯彼沉溺。大千沙界,咸蒙利益。沙溪之滨,粤有法窟。湫隘弗称,曷彰灵迹。原道戾止,恢其愿力。载经载营,教基愈辟。华构峨峨,穹皇奕奕。虹梁绚彩,鸾簾跂翼。金相玉容,明光烜赫。龙象骏奔,人天愉怿。猗与周公,显显令德。覃君之仁,沛君之泽。胜此精蓝,规模踰昔。式究厥图,爰改新额。聿戒缁流,梵呗昕夕。仰祈睿箕,弥千万亿。作此铭诗,昭荐金石。是道用光,永永无斁!

其二,明代沙溪诗人、名士陈蒙题诗云:

寺门流水隔尘嚣,方外高居俗事消。

竹径寒云苍雪涌,蒲床风细篆烟飘。

六时仙梵飘花雨,半夜溪声应海潮。

新结白莲池上约,几番乘兴不须邀。

其三,明代岳王(今属沙溪)人、南京刑部右侍郎周广题诗云:

放舟窥东溟,偶复接梵宇。

月色浮怒涛,钟声度芳渚。

洗心悦有觉,对语愁无侣。

清宵了不寐,疏桐半窗雨。

灵宝长寿禅寺废毁多年,至为遗憾。现在,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长寿寺已经易地重建,选址在原延真道院故址偏东,也许过不了多久,长寿寺又将成为东南一座名刹也。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