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园
汪园位于太仓市城厢镇皋桥南,即汪家花园,又名半园。
汪园的原主人汪学金(1748—1804),字敬箴,号杏江,晚号静厓。少时即聪颖,八岁能诗,十二岁时师从朱珪(曾为嘉庆帝的老师,官至吏、兵、户部尚书等职)。十八岁入官学,乾隆三十五年(1779)中举。又四年,受官内阁中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考中探花,时年三十四岁。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其先世于新安徙太仓,父初名汪璿学,时学政张廷璐为之易名汪廷玙(1718—1783),字衡玉,号持斋。清乾隆十三年(1748)殿试时,读卷大臣评为第五,皇上听读后亲擢为第三,探花,旋授翰林院编修。于是,当汪学金考中探花后,就成为太仓有史以来第一对父子探花。
汪学金后历任编修、翰林等职。接着参与修《高宗实录》,后擢中允,升侍读,充文渊阁校理,再升左庶子,典江西试,遂以病乞归。他素有文名,为学兼通佛典,常以“毋虐取,毋奢用”告诫子孙后代。他还独资建育婴堂,办慈善事业;发起疏浚河道,为民造福。暇时则治理花圃,结社吟诗。有著作《井福堂文稿》等存世,特别是其编选的太仓历代诗歌总集《娄东诗派》,共收入自北宋至清乾隆末年约八百多年间的近五百位太仓诗人的诗歌,为太仓的诗歌发展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
在原汪园的东墙间,有并排的四处漏窗(旧称为“花墙洞”“花墙头”),这是传统园林建筑中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其上嵌制着一套砖刻,砖为质地细密的青砖;砖上分刻有咏春、夏、秋、冬的四首即景诗,字为篆体,四周为秋叶形花边,很是雅致。四首诗分别是:
春
春雨晴来访友家,雨晴来访友家花。
晴来访友家花径,来访友家花径斜。
夏
夏沼风荷翠叶长,沼风荷翠叶长香。
风荷翠叶长香满,荷翠叶长香满塘。
秋
秋月横空奏笛声,月横空奏笛声清。
横空奏笛声清怨,空奏笛声清怨生。
冬
冬阁寒呼客赏梅,阁寒呼客赏梅雪。
寒呼客赏梅雪醅,呼客赏梅雪醅开。
据太仓张元善老先生亲游汪园所记,入园门后经一走廊,即为一宽敞的堂屋。堂上有匾,大书“逍遥游”三字,为魏碑体,字极妩媚,系吴养涵老人所书。室中窗明几净,布置雅致,时正在办书画展。美术家颜文樑,县师校长蒋博如、美术教师肖墉臣等,均有墨宝献展。环绕走廊的汪园,占地不广,但小巧玲珑。有花圃多处,园中树木花卉,参差杂莳;春兰秋菊,各呈姿态。尤其是园中植有数株盆栽荷花,那时正值夏日,在远溢的清香中更可领略汪园之诗情画意。据张老先生说,在1937年战后,园址荒废,遂成遗迹。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