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八景
沙溪古有八景,年代久远。八景之名,据说是当年吴门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题。如今诗既不存,景亦难觅其宗,于是吊唁缅怀者多矣,诗吟文诵者亦多矣。我亦不能脱俗,描摹意境,以成续章。
戚浦听潮
新七浦河
戚浦,原作七浦。据地方志记载,宋景祐二年(1035),苏州知府范仲淹为了解决苏南农田的排涝和灌溉问题,主持开浚了茜泾、下涨、浒浦、白茆、七浦等五大浦,距今已近千年历史。至于戚浦之名,传说是因为明代时,倭寇从七丫口上岸,沿河一路向西直至直塘烧杀抢掠。沙溪一带百姓深受倭寇骚扰、掳掠之苦,因仰慕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英雄业绩,遂将七浦易名为戚浦,使这条沙溪的生命河添加了许多英雄色彩。旧时的戚浦,河床既宽且深,水位又高,潮涨潮落,每日两回,惊涛拍岸,水声潺潺,如幽谷飞瀑,富有节律感。诗云:
范君浚七浦,福被众苍生。
潮声急缓中,忧乐天下闻。
天泉望月
此景古名“天坛望月”。沙溪西门街有一条弄堂南北向,弄口原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美,素有“天泉”之美称。每到八月中秋夜半时分,天上的月和水中的月恰巧正对影射,形成一井双月的奇观,于是“天坛望月”演变成了“天泉望月”,此弄也因此得名为“天泉弄”。据《沙头里志》记载,这口“天泉井”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因为挑河时被泥土填塞掉了,甚为可惜。据附近居民言称,弄口一块方石即当年的井口,此说虽不可信,但景名和弄名倒是留传了下来。诗云:
清碧明镜井中月,照彻人间万古情。
但愿从今往后去,苍茫世界似天心。
万盏渔灯
古时又称“通津渔火”“团溪渔乐”。原新弄底(即今长寿路中部长寿桥处)向西有一片湖荡,名木杓浜,又名团溪(即今乐隐园内水池),东与茅浜通,西与横沥接。古代的沙溪,东临长江入海口处,渔业十分发达,但是七浦潮流湍急,而这片湖荡既处在镇中心近侧,又少有激流翻滚,水面平静,因此不少渔民便停泊船只于此。每当暮色降临,户户船家挂起渔灯,升起炊烟,星星点点,闪烁明灭,宛如天上的繁星,呈现出一片安详宁谧的画面,而渔家儿女渔歌唱晚,充分表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充分享受。诗云:
渔歌唱晚霞,渔灯天际挂。
欲问通津处,寻常百姓家。
北院荷香
所谓北院,是指延真道院,因其地处镇北一里处,故俗称北道院。此处庙宇巍峨,规模宏大,前有转河,池内遍植芰荷。河上建有石桥一座,名香花桥。道院内外,种有榆树数十棵,高大挺拔,每到盛夏之际,绿叶伞盖,树荫浓浓,而池中荷花竞放,翠盖红裳,清香徐来,不愧为一处纳凉胜地。昔人有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诚此景也。每至傍晚,镇上的居民常三三两两地结伴前往,徘徊于转河两岸,驻足在香花桥上,闻香赏景,其乐无穷。诗云:
寻景只为荷香来,名院不存花不在。
何必抱憾归家去,莲蓬自在心中开。
松墩鹤唳
南弄街南侧往东(现为姚泾路)二号桥北堍处,原有连绵土埠,颇高仰,原有古松数十株,龙鳞虬枝,苍然古朴,自然环境甚佳,时有白鹤飞来栖息其上。每到朗月明丽之夜,晚风袭来,松涛阵阵,忽高忽低,如海浪掀天,又夹杂着鹤唳声声,清幽绝俗,是为一景。诗云:
松墩白云悠,黄鹤未见来。
胜迹成既往,访古难释怀。
虹桥夕照
镇东原有一座高真堂,庙宇轩敞,楼阁参差,旁有一桥,体态秀美,拱如彩虹,故又名虹桥(原名为北姚泾桥)。每到红日西沉,晚霞飞金之时,屋角斜阳,照射到虹桥之身,金碧辉耀。遇到水面平静的时候,桥影倒映水中,桥拱与倒影形成满月,景色如画,醉人心脾。该桥在填平姚泾河,拓宽姚泾路时拆除。诗云:
夕阳如血桥似虹,此生漫步江湖中。
诚信为人终未悔,桥虽废毁志不穷。
竹林环翠
镇西偏南隅原有一座尼庵,名花雨庵(后人不知何以讹其为竹林居,也许这个名字比较雅致吧?)庵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竹林环绕,在微风之中,竹涛阵阵,如天籁之音。竹林茂密,林中栖息百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晨光初露之时,或者暮色下降之际,林内百鸟齐鸣,令人心荡神怡,无穷舒畅。此景又称“竹林晚翠”。诗云:
环翠竹林百鸟飞,自然生态千家喜。
不求己身洁且好,但愿池水清见底。
长寿钟声
灵宝长寿禅寺在镇东市,故址即今沙溪镇物业管理公司,当年为东南名刹(沙溪在太仓建州之前向属常熟县管辖,地在常熟东南,故云),建筑宏伟,里面的雕塑精美绝伦。寺内僧侣众多,香火旺盛,信徒云集,每日晨课时分,撞响巨钟,钟声远扬,响彻全镇,是亦谓为一景。新中国成立后,长寿寺被废,直到2001年易地沙溪镇北院新村重建,翌年开放。占地面积八千一百五十五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二百平方米。现有殿舍五十余间,两侧为钟鼓楼,正中是大雄宝殿。东西两厢分别有客堂、厢房、禅堂、文殊殿、普贤殿、地藏殿和图书室。其后为药师殿与斋堂。寺院整体为仿唐式建筑风格,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大雄宝殿高约二十米,斗拱飞檐,古朴大方。整个寺院建筑精巧壮观,气势恢宏。钟声再响,胜景重开,似可慰藉前人。诗云:
此身客中坐,迢迢闻钟声。
普度众生灵,念佛须心诚。
沙溪八景历来为沙溪百姓向往之地,时至今日,基本上已经废毁无存,也就只能在诗文中一解倾慕之情了。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