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硎墓

瞿硎墓

道光年间问世的《直塘里志》记载:“瞿硎先生,字鹊子,晋广川人。隐居不仕。后徙南沙,寓居直塘之浒。卒葬重冈之原。”

瞿硎所处东晋时期(317—420),诸侯四起,战争不断,此时晋王朝被少数权臣控制着大权。史料记载,桓温是东晋时期太守桓彝印期太守桓彝的儿子。桓温成人后,娶南康公主为妻,成为晋驸马,先后任滁州瑯玢太守、荆州刺史、安西大将军等职。后因平蜀有功,晋升征西大将军。桓温有雄才,《晋书·桓温传》称他“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很快,晋朝庭内外大权全部归于他。桓温此时负其才力,逐步产生谋逆之心,想废帝自立。

瞿硎敏锐地觉察到大司马桓温有篡权的意图,因此厌世而隐居。尔后桓温多次登门拜访,请他相助,均遭到瞿硎的断然拒绝。

东晋太和年间(366—370)因避桓温之难,而隐居沙溪直塘(今小虹桥一带)。先生在乡里首创讲学论道,招纳门人数百,教化于万民;又将中原农业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播给当地民众,如植靛、播棉、编织箬帽、土布染色等业,致富于万户,民风渐醇。

瞿硎死后葬于武邱,重岗之原,武安寺侧。唐长安三年(703),武则天时曾建“瞿像宝塔”于直塘“武安寺”,以表彰瞿硎先生的功德(据宋代宝祐年间修撰的《琴川志》)。后人为纪念瞿硎先生,把瞿硎先生居住地旁的小河,称为瞿庄泾(即瞿泾)。据宋宝祐年间修撰的《琴川志》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广安寺大师了悟,在僧房掘地建塔得古塚砖刻字,始知瞿硎先生墓。由此可见,宋绍兴六年(1136)以前瞿硎墓在广安寺内。

瞿硎的墓地曾是当地的一大胜迹,历来被文人骚客凭吊和吟咏。明代太仓人陆之箕(1489—1554)有《瞿鹊子墓》诗,云:“鹿裘人世外,跋扈狂高轩。惆怅千年后,凄凉一墓存。寒夜啼古木,落日满荒原。唯有风流远,何如旧寝园。”

太仓名士顾梦麟(1585—1653)《瞿硎古墓》中云:“文脊高人别,东陵僦馆哀。一砖留鹊字,七尺衬香台。不树礼犹简,如堂封已颓。唯应支遁马,曾驾素车来。”

清代直塘人费参凭吊瞿硎墓后,赋长诗一首云:“宣城高山号文脊,旁有瞿硎恣突兀。传闻帝奕太和间,先生居此人谁识。史称姓氏已莫纪,云何字复呼鹊子。又云先生卒山中,胡为墓仍在直里。当时岂有两瞿硎,不然史传多讹称。抑亦流寓久斯土,至今犹有瞿庄泾。支公杯渡遥相访,清夜露坐欣元赏。锡归隐隐玉绳东,南沙尽处灵光飏。石龟权作凤双飞,法轮从此生慈晖。梅李距兹衣带水,或者往反成幽栖。太和以来越千祀,草满重冈作平地。七十二冢有无闲,何处牛眠今梦寝。吁嗟兮!生时不欲名长存,宁愿身亡冢鳞鳞。土中石烂字磨灭,瞿硎先生始欢惬。”

后来嘉定人士姚承绪到直塘访古,在凭吊瞿硎墓后遂作《重冈》:

周泾水碧汇平沙,古墓萧凉夕照斜。

高士千秋埋骨地,短篱一径过山家。

落花门巷低捎燕,芳草池塘乱吠蛙。

十丈冈身容眺览,海云隐隐隔天涯。

(张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