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沙溪镇直塘集镇普济街南端,北枕七浦塘,东与204国道毗邻。
普济寺昔称“武安”。据宋代《庆元志》载:唐武后(则天)于长安三年(703)曾建瞿像宝塔于此,初名“武安寺”,迄今已历一千三百余年。寺院占地十五亩,三面环水,两端有桥。唐肃宗大中乾元三年(760),高僧简大师率领两弟子来游,遂栖息于此,插竹成林,并扩建寺院,易名“宝林寺”,香火始盛。至宋初,又改称“广安教寺”,与吴郡(苏州)的瑞光、妙严、明觉及万寿寺并称“江左五大名刹”,为旧时直塘十景之一。另据《吴门表隐》(清道光版)与《直塘里志》所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吴中鲁国公闵荣助建十八尊罗汉堂于广安教寺,其规模更是宏伟,寺中建筑飞檐相接,目不暇接。
南宋绍兴十六年(1136),长老了悟大师维修广安教寺,并重行掘池建塔及募建寺前之桥,桥初名“香化”,亦称“寺前”,至明代正德年间改为三孔拱形石桥,定名为普济桥,渐见朴茂古雅。明洪武十五年(1382),寺院奉诏归并,易名为“丛林寺”。领有属院三所,即崇恩寺、增福庵、忠义院,俱在今常熟境内。昔时本邑著名诗人崔华赞古寺盛况,赋诗云:“一寺千松内,飞泉屋上行。”此句可见彼日古木森森、林木葱郁、飞檐相接、殿宇巍峨高耸之盛景,可见其恢宏。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拱宸大师又竭力修缮,其又更名为“广安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直塘惨遭倭寇洗劫四十余天,寺院被毁大半。至清康熙初年,长老云畴大师偕双凤法轮寺普济僧等整理修复残寺,遂更名为“普济寺”。太仓知州白登明设讲院于寺内云香阁,并请里人陈瑚(确庵)撰写讲院碑记,碑文存于《直塘里志》中,自此香火鼎盛。嘉庆年又经重修。据《直塘里志》所载,道光年间尚有部分殿宇。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间复遭大火,殿宇倾颓,所剩无几,僧众四散。
普济寺
纵观寺院千载历史,屡有兴废。近百年来,庑屋十余间、山门未有修缮,迹近破败。以及宋代石鼓墩两个,古木两株和故址遗迹尚在。
1995年5月,太仓市政府批准:修复古刹,沿袭直塘普济街道之名,正式命名为“普济禅寺”。同年6月,延请彭城圣柱法师为该寺住持,寺内修复工作逐步开始实施。1997年4月开工,建造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五百平方米,用四十八根圆柱组合成框架结构。总高二十一米,双层飞檐翘角,前后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终告落成。大殿内供奉三世如来,高八米,各重十二吨,宝相庄严,稳坐于莲台之上,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木雕,且全部装成金身。整体布局气势宏伟、金碧辉煌。
1999年12月7日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庆典。此后,1999年8月开工所建造之三圣殿,约四百七十平方米,历时一年半竣工,所供西方三圣像皆为木雕高六米。2000年9月23日举行大佛开光盛典、三圣殿落成典礼暨观音殿奠基仪式。
2000年1—3月,由缅甸(经云南)送来玉佛两尊(观音、卧佛各一),总价人民币三十六万元。寺内其他陈列物有宝鼎三座,香亭四只,香炉一只,铜钟一口,大鼓一个。截至2012年底,钟楼、鼓楼、天王殿、大悲殿、三圣殿、卧佛殿、山门及东西殿堂已相继落成竣工,瞿像宝塔正在建造之中。
寺院在建造大殿的过程中,先后出土了若干文物。如古钱四十余枚,年代文字大多可辨,均为距地表一米左右处觅得;宋元时期陶罐三只,尚为完好,皆较粗糙,乃民窑所产;宋代八角形石鼓墩两个,似为建筑物的柱石;古石碑帽上篆书“重浚七丫浦记”六字,四周饰鸟卉花纹,碑身不知去向,鉴定为明代遗物;出土之古井遗址共有六处,元明瓷器碎片无数。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