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赵建初
历史,似乎总是悠远、绵长和厚重,但是日子有的平淡如市井气息般波澜不惊,有的优雅如流觞曲水般怡然自得,有的激越如金戈铁马般荡气回肠……世移时易,往来其间的人与事,也就合成聚变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章、一页、一行。或快或慢、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城市也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性格和记忆。对太仓人而言,娄东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始终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演绎其绚丽与悠扬,以恢弘厚实的底蕴彰显其自信与从容,特别以其“金太仓”的独特风姿成为“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一抹璀璨的亮色融汇在浩瀚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的“老底子”陈化凝固在人们的血液中,以最不经意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有的“老底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同样以最不经意的方式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或消失。昨天的现实是今天的历史。悉心数典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居、习俗、街桥、家生、闲话……以及由此而生的每个小掌故,便是为了更好地记载传承这座城市的“老底子”。这既是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的追忆和致敬,也是对今天和未来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太仓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开始于1960年4月。1961年5月,太仓县第二届政协委员会成立“太仓地方小掌故”编辑小组,其后专门成立文史研究委员会,并在市政协两次机构改革中先后传续更迭,成立太仓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和太仓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太仓政协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文史工作,讲好“太仓故事”,进行不断创新探索。2017年底,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延伸拓展文化文史工作领域,对太仓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抢救、整理、编辑,以课题组的形式组织地方文史专家和文化学者,编写《太仓老底子》系列丛书。由于丛书直接触及太仓人灵魂深处的记忆——“乡愁”,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抢救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和激情。
《太仓老底子》系列丛书,是太仓政协自成立以来耗时最长,投入财力、人力、物力最多的一个文化文史工程。经过前后五年多的采访、研究、撰写、整理,先后出版了四辑共二十个专题,近五百万字。丛书以时间为经,以人事为纬,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太仓的风土人情、自然地理、逸闻趣事、精英贤达、人文遗址……既秉持存史资政的科学严谨,也饱含团结育人的温暖情怀,还担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责任。丛书的编辑可谓一次娄东文化的薪火传递,所以我们尤其注重其系统性、历史性、严谨性,以期为太仓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参考借鉴作用。
丛书自第一辑出版以来,就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大家一致认为此套丛书选题精准、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装帧精美,为保护太仓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老一辈而言,这套丛书能让他们留住记忆,回味乡愁;对新一代来说,能为他们提供爱国爱乡的精神营养。在编撰过程中,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本地文化研究与文史撰稿新人。
丛书能够顺利与读者见面,要感谢太仓政协历届领导的关心与指导。感谢市档案馆、市史志办、市民政局、市文体广旅局等部门单位的协助与支持。特别要感谢执行各专题编撰工作的王雪昌、陆健德、陆钟其、陈健、陈校章、张庆、龚志明、凌鼎年、凌微年等先生,还要感谢来自社会各界的撰稿者,他们既有关心太仓历史文化的普通市民,也有文化文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是耄耋老人。还要感谢市摄影家协会的任雪英女士为丛书提供的大量专业摄影作品和图片处理服务。正是得益于各界人士的辛勤付出,丛书编辑出版方能顺利进行。
未来,在《太仓老底子》丛书第四辑出版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对丛书进行查漏补阙,修润完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丛书特点的专题继续进行编辑出版,让这套丛书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囿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希望读者朋友不但给我们已出版专辑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批评指正,也给我们今后的编辑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2022年10月
(作者系太仓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