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祥
万和祥旧址在太仓市沙溪镇中市街118-120号。
万和祥原为吴氏开设的商铺,主要经营南北货零售兼批发。始建于太平天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前后,业主为吴祖淦。1954年,仿照上海先施公司的格调对四开间门面进行重修改建,沿街采用内走廊式,以避风雨,水磨水泥立柱和壁面,高大宏畅,顶部缀一颗五星,凸显出改建时的时代特征。内有房屋数进,东侧有近两米的室内备弄,长达三十七米,成为当年沙溪成为“太仓小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万和祥原址
万和祥为太仓境内巨商,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之前,太仓境内各乡镇共有大小南北货商店四十九家,其中规模最大、经营最好的批零兼营商就是万和祥。该店在上海、苏州等地都有进货渠道,资本庞大、货源充足,县境北部和常熟南部地区的商贩均前往批购,业务十分兴旺,沙溪被称为“东乡十八镇,沙头第一镇”,万和祥在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因万和祥是中国新舞蹈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者之一吴晓邦的祖居,2004年以“吴晓邦祖居”的名义被公布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万和祥,沙溪有一则传说故事,详见附录。
附:
百年老字号万和祥的来历
提起沙溪老字号万和祥,镇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几乎没有不知道它的鼎鼎大名的。它是抗战之前太仓境内最大的商号,为当地商界之翘楚,名冠一时。据说隶属于它名下的良田,在苏州浒墅关、太仓和沙溪就有上万亩。至于房产,在上海、苏州等地都有它的份额。正是在如此盛名之下,它的名头便流播久远,影响弥深,不少人因此可以说出它的一些奇闻异事,神情中不乏羡慕和敬仰。如果用考证历史的态度去甄别,其中必然有真有假,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万和祥里面有一根柱子是用银元砌成的,万和祥老太太去世后睡的棺材是用上好的楠木做成的,万和祥后面的房屋在拆除时发现有两支用厚厚的油纸包着的手枪等等,这些就此别过。本文根据笔者听到的传说,就万和祥这个老字号的来历,叙述一下其中原委。
万和祥旧址在今老街东牌坊王大妈水饺店的东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易为国营棉百商店,并在1954年改造门面,使之成为“太仓小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则租给个人成为家具店。20世纪90年代末,沙溪商业为拓展市场而营建天宝商城,将万和祥旧址后半部分的仓库等房屋悉数拆除。即便如此,从它的遗存物中仍可看出它是江南典型的深宅大院,富商大贾。那已经消失的高高的防火墙将里面的世界封闭成了一个小小的空间,而现存的那条狭长的备弄和宽宏的通转走马楼,既可以证明主人家昔日的辉煌和荣耀,又显现出了它的一种傲然独处的神秘状态。当我们怀着一种探索或者好奇的心理,悠悠然地信步穿越它的厅堂和一间间居室,透过它层层迷障似的青砖黛瓦和饱经风霜的格子长窗,时间老人似乎正在告诉我们:巍巍嵯峨的万和祥,其实如同沙溪许多其他成功的商号一样,有着起步时极为普通而又能适时抓住机遇的一面。
万和祥始建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代表农民利益的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举起义旗,铁骑奔流,席卷全国,分田均地,震撼了整个大清王朝。沉淀了千余年的封建历史的社会基础剧烈动荡,地主富豪惶惶不可终日,封建大厦即将倾圮。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许是应了那句尽人皆知的“时势造英雄”的老话,有一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是很不起眼的吴姓之人,突然在平地里脱颖而出,他从这一幅战乱不堪、民不聊生的社会画面中,看到了被别人所忽略的商机。此人正是日后名闻遐迩的万和祥创始人,他叫什么名字,现已无考,姑且称他为吴达仁吧。
说起吴达仁对于这个迷乱的社会的顿悟,其实也不奇怪。他的父母很早就对他在仕途上寄予厚望,五六岁时便送他上私塾,一口气读了《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因此粗通文墨。不过,他并不喜欢那些拖腔拖调的之乎者也,也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起承转合,却喜欢听人讲故事,喜欢看些不入时流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等,尤其对《三国演义》开头的一句话记忆很深:“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看到这个斑驳陆离、纷纷攘攘的社会一日不得安生,百姓怨声载道,就敏锐地感到大乱之后必然会出现大治的局面,到了那时,人们就会群起而收拾残局,就会全力以赴地重新建设破损的家园,到那时,生活用品的供应,建筑物资的调剂,都需要商贸在其中发挥强劲的作用。说实在的,那个年头的商人就和现在的作家的地位大致差不多。现在有人会说:“你如果什么都干不成的话,那就去做个作家吧。”而那时的人会说:“既然你读不成书做不了官,那就去学做生意吧。”因此当时士农工商的排列,将“商”放在了最末一位。吴达仁年纪虽三十刚出头,却有自知之明,并有一种我行我素的秉性,他不管别人会对自己怎么看,会对自己有什么说法,他自知读书已不可能让自己有出人头地之日,凭着半瓶子醋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只能作为附庸风雅的业余爱好。于是他将那些杂书整理在一旁,打点起一笔企动资金,开始做起了生意。
由于明末太仓娄江一度淤塞,船舶无法通航,而贯穿于沙溪镇区的七浦成为苏州府和崇明县的必经之路,官民商贾,纷至沓来,人气日盛,商贸活跃,由是沙溪成为太仓境内的商贸重镇,被誉为“东乡十八镇,沙溪第一镇”,而镇中更是经商的黄金地段,吴达仁独具慧眼,便在这一地段开了店面。
吴达仁在选址的同时,经过细细的观察和踏勘,发现沙溪四围的田地都很高仰,当地农民多种棉花。一到秋季,福建、广东的棉花商人常常流连其中,向农户收购,然后在七浦中源源运出。正因为如此,沙溪的花米行和牙行(相类于今日的中介机构)生意特别发达。吴达仁的精明和过人之处在于他不愿去啃别人吃剩的面包,他自知自己初涉扑朔迷离的商场,资金既不足,经验更稀少,如果趋人后尘,也去做花米行或牙行生意,怎及得上那些多年来驰骋于商界经验丰富老辣的前辈。于是他另辟蹊径,做起南北货生意,并取店名为“吴记南北货号”。那时沙溪做南北货生意的商号很少,不独对进货渠道不熟悉,就是有所了解的人对其进货的复杂性也是退避三舍,而吴达仁偏不怕,偏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情。没想到这一着棋真被他下对了。沙溪一地,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习惯不一,口味不同,吴记南北货号的应时出现,正是投了他们的所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要。
渐渐地,吴达仁同那些外地商人混熟了,有时就托他们带些当地的土特产来,而他也慷慨大方,给那些商人一点实惠和好处。这样,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从零售而发展至批发。这时,他对自己的店号产生了不满。“吴记南北货号”这个名称,总让人感到有点小家子气。他是受过战乱之苦的人,因此深知和平的可贵,他又是得到过经商之福的人,因此更深知吉祥的重要。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拼搏,在奋斗,在寻找着生存的出路,几千?几万?几十万?他们都渴望着过上和平和吉祥的日子。想到这点,他灵机一动,脑海中闪出了“万和祥”这个名称,希冀着自己的南北货商号能够因和气而生财,由吉祥而赐福,也希冀着天下万民都能够因和谐而安居,由祥瑞而平康。为此,他请来了巧匠,制成一块大匾,挂在店堂中央。
这以后,从吴达仁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克勤克俭,诚信经营,到民国初期,万和祥已经发展到了在沙溪上绝无仅有的四开间门面,在沙溪镇上独树一帜。万和祥这个招牌,就此叫响了一百多年。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