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义塾
杨氏义塾遗址在沙溪镇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内。
沙溪镇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而其中的一部地方教育史同样十分凝重。如今要论到沙溪镇在何时开始办学,地方文史界一直没有定论。据目前所能掌握到的资料可知,沙溪最早的新式学校是1904年由里人刘师竹、黄少彭、龚彬士、胡企霞等人发起创建的初等小学,校址设在中市桥南堍的毓秀堂(即育婴堂)内,分别由黄少彭和刘师竹担任校长和教务长。到了1914年,沙溪镇又创设太仓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时称沙溪二高),由刘师竹担任校长,校址设在延禧万寿观(俗称南道院)废址,即今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所在地。沙中的校史便从这一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然而这显然并不是沙溪办学之始,因为在此之前,旧学就存在了好长时间。查考历史,在沙溪镇办学,或者说在沙中校址上办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
杨氏义塾原址
宋人阎复撰写的《杨氏义庄义田记》一文给我们披露出了这样的信息:“(杨)侯居琴川百余年,宗派既繁,思以义庇其族。即所居沙头里,垦田若干,筑室二十楹,敦请耆儒以主师席,凡族人之贫者,得致力于学。”文中所指的杨侯,即杨麟伯,沙溪人,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仕至扬州观察副使。根据阎复的这一篇“记”可以知道:杨麟伯他们这一族居住在常熟县沙头里(太仓于明弘治十年即1497年建州之前,沙溪一地向属常熟县,而“沙头”则是沙溪一地的古称)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个家族发展得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其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种情况难免消减家族的后续发展力量。因此杨麟伯便采用古代圣贤所提倡、推崇的一个“义”字作为规范,约束和教育本族中的芸芸众生。他根据范(仲淹)文正公的经验,创办起了一座义庄义田义学,使族人尤其是那些陷于贫困境地的家族后代,都能致力于学业,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得以自立谋生,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毫无疑问,这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所能证明的沙溪最早的学校。
那么,这所由杨麟伯所创建的义学地址在何处呢?《沙头里志》中说得既简单又明白:“杨氏义庄义田,在南道院,有碑,今废。”由此可知,杨氏义学就办在当年的南道院即延禧万寿观址(当然,南道院的建立还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这就可以说明,在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校址乃至沙溪镇上办学的历史,至少自宋代就已经开始了。
沙溪一地向有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杨氏义塾遗址就是一个明证,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杨麟伯实有开拓肇始之功。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