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
烟墩山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直塘集镇北204国道西侧,今属沙溪镇泥桥村3组。
烟墩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而只是一个高高的土墩,当地百姓习惯将其称为山,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故以名之。烟墩山之产生,可以追溯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有效地抗击金兵侵扰,将古冈身修筑成一条大路,北起常熟梅李,南至上海嘉定,为使南北呼应,沿途修筑多个烽火烟墩。其时因直塘乃南北要冲之地,又是粮食生产和中转基地,经济比较发达,战略地位重要,遂筑烽火烟墩(俗名即称烟墩山)以防寇。烟墩山的作用是:一旦发现敌情,即在上面举火,狼烟升起为号,宋军往来驰援接应,或依次传递信息,各方响应,共同抗敌。据说,直塘的烟墩为军民一夜之间堆土筑成。《直塘里志》记载:烟墩高三丈二尺五寸(相当于二层楼房高),周长为十五丈一尺五寸,烟墩旁建有广安寺的放生栏及旧时军事设施敌楼一座。直到1965年烟墩山才被夷为平地,而烟墩山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陈健 撰文)
附:
民国《太仓州志》载“烟墩”
“直塘镇北二里冈身之旁及涂松南,有烟墩各一。夷考宋建炎四年,金人破临安,韩世忠谋袭归师,故筑以瞭望举火,今仅存隅迹矣。张寅志:烟墩二十有六,即所谓斥堠。属茜泾巡检司者六:曰茜泾墩、曰杨林墩、曰结字墩、曰十里墩、曰藏字墩、曰秋字墩。属唐茜泾巡检司者十二:曰日字墩、曰向字墩、曰露字墩、曰秋塘墩、曰职字墩、曰空字墩、曰风塘墩、曰寒字墩、曰同字墩、曰吴字墩、曰李字墩、曰上社墩。属刘家港巡检司者六:曰扬子墩、曰薛门市墩、曰小钱门墩、曰二十三都墩、曰二十五都墩、曰二十六都墩。属甘草巡检司者四:曰黄浜墩、曰唐茜泾墩、曰钱泾墩、曰鹿鸣泾墩。(按:共计二十八墩,原文如此。)张采志:今属刘河千户所者:曰平夷墩、曰破倭墩、曰丁泾墩、曰新塘墩、曰七丫港墩、曰双鸣泾墩、曰浪港墩、曰鹿鸣泾墩、曰唐茜泾墩、曰钱泾墩、曰黄浜墩、曰白茆港墩。内唯甘草司四墩在属,余裁去。三巡检司所遗二十二墩,竟不审何属。而甘草司四墩外,凡八墩又与三巡检司墩名绝不蒙。兵防之不修,即掌故无稽,可慨也!”烟墩遍布境内各地,可见太仓曾经在历史上为兵防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