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纪念地之二:民主政权的诞生地唐家宅基
太仓市璜泾镇雅鹿村唐家宅基是一个很普通的地名,就好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张家巷、李家村一样,并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它早已抹去了过往的荒凉和寂寥,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居民点。然而,唐家宅基与其他地名不同的是,它承载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光辉历史。
穿越过一条条水泥铺成的乡间道路,唐家宅基的牌楼呈现在眼前,“扬红色传承,忆红色过程”,仿佛在轻轻地向我们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1941年1月6日,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爆发,千古奇冤,凄风血雨,国土沦丧,山河破碎。1月22日,江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发布通令,将苏常太地区划为苏南第一行政区,下辖苏州、常熟、太仓、阳澄四个县,坚持抗日。
今日唐家宅基入口处
2月5日,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就在唐家宅基的赵光家里宣告成立,隶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建立三个行政区。据当地的同志介绍,这里离常熟县境域仅几十米,是两县交会之地。当年之所以选择雅鹿村的唐家宅基作为大会召开的地址,因为通往这里的道路均是弯弯曲曲的泥泞小路,而且河道交叉,地形复杂,交通很不便利,距离日寇汪伪军两个据点比较远,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有利地区之一。
带着一种敬仰之情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再现当年情景的铜雕。其中有位戴着草帽的农民,一只手举在帽檐前做瞭望状。那是一个缩影。当时为了防范需要,组织了一些有觉悟的百姓,层层设立岗哨,防止日伪军偷袭,一旦发现敌人动向,立即报告;遇见乞丐和走街串巷的换粮人等,只能进入不准出去,到指定地点招待饭菜,待会议结束后才能离开。
正中间是主屋,也是当时会议的现场。主席台设在中间。会场布置得虽然简朴,但十分庄严隆重,红布横幅上书“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墙上张贴着抗日的标语口号。可以想象得出当时会场上的气氛:紧张中带着对上级领导(党中央)指示的期盼,严肃时对日伪残暴行径的激愤,群情高涨,决心抗战到底。
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至下午2点左右,参加会议的有时任苏南第一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任天石,地下党组织成员汤钧、易有光等。参加会议的还有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和当地群众两百人左右。督察专员任天石做报告,任命郭曦晨为太仓县政府第一任县长,县政府下设民政科长朱田农,财经科长丁元,教育科长杨振,副科长杨仁、王瑞龙,军事科长于鹤辂等。
会议进入尾声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余兴节目庆祝会议胜利闭幕。节目正在进行中,情报员进来报告敌情说:“璜泾和北新闸两个据点日伪军下乡活动,可能要来袭击。”会场上的领导听了敌情报告后,当即决定文化节目停止,群众有序疏散,党员干部和战士们转入作战准备,待情报员又来报告说日伪军队已回据点,才解除了战备状态。
主屋之外,两旁厢屋内陈列着一些战争时期的实物,有步枪、刺刀、弹药箱、手榴弹、军号、发报机,沙包等,特别是一把第十八路军的大刀,让人浮想联翩。看到这些实物,我们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嘹亮歌声,仿佛看到了游击战士浴血奋斗的真实场景。此外,厢房内还陈列了一些其他史料,比如有当地志愿军老战士崔根林同志献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留守处通行证》等珍贵实物。这些实物,很具体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艰难而辉煌的征程和一脉相承、不绝如缕的红色使命。
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与太仓县民抗联合发表《告民众书》,制定总的工作方针:一是抗日救国,组织民众,扩大武装,保卫自己的家乡;二是解除人民痛苦,改善生活;三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准,普及教育;四是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广大群众团结在抗日政府周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支援抗日斗争,从而使太仓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主办了不定期油印报纸《团结报》,每期发行一百份左右。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十八旅政治部主任张英、县长郭曦晨分别为该报题词或题字。《团结报》共出版二十多期,在当地的抗日斗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健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