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能力
1.定义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例如,从事音乐活动者,既须掌握歌唱、演奏等具体活动方式,又须形成曲调感、节奏感、音乐听觉表象等心理特征。
知识、技能和态度是能力构成的三要素。要完成一项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具备相应的素养即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具有了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不表明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不能孤立存在,因为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形成不了能力,三者必须结构化,才能形成能力。而且,各要素的水平高低及相互结构化的程度,也决定着能力的高低。
2.特征
(1)内隐性:能力是一种内化的个体品质。就静态而言,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能够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图1-2-1),将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这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对人的行为与表现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图1-2-1 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
(2)外显性:能力能够在相关的活动中得到外化,它是可以外显的。在具体的活动中(如工作中),能力是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可见,活动作为能力外显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表现“冰山”上面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将掩盖在“冰山”下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表现出来。因此,活动是测量能力高低和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能力
1.定义 关于职业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按照能力本应教育(CBE)理论,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必须注意的是,这一定义仅是强调能力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要素条件,并不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相加或叠加就等于能力的形成,这些要素本身并不是能力本身。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种或若干种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是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部分。
英国强调“就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就业能力”,是使个人能够与劳动力市场“协商”,并且能够保护工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不仅指技术或职业技能,还包括“软技能”,如创业、调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交流技能、外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在1999年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司〔1999〕34号)中使用了“综合职业能力”的提法,由此职业能力被明确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职业能力内涵理解的深入,逐渐过渡为“职业能力”。
2.特征
(1)应用性:职业能力与职业紧密联系,离开了职业,职业能力就不存在。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职业能力高低是决定职业活动即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反之,职业活动是职业能力能否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
(2)差异性: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人从事同一工作表现出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工作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个体差异和工作内容的差异所导致的。
(3)综合性:职业能力是多层次、多元素的复合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管理的扁平化,呆板、单一的技术技能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事实证明,复合型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4)动态性: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能力的内容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当人类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时,新的能力也就随之产生,或是旧的能力也获得新的内容。二是人一生的职业岗位不可能一成不变。岗位的变化,其对个体的能力要求也随之迁徙,而且能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处于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扩张的变化之中。
3.启示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从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带来以下3点启示。
(1)注意能力内隐性和外显性。需要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将“冰山”上下的能力外化,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以职业活动为载体考核评价能力的达成度。
(2)注意职业能力的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重在依循职业能力标准开展职业教育与育人活动。
(3)注意分析职业能力的结构和层次,从而有序地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对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人才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