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确定位

二、明确定位

教材负责人和主编一起组织召集编委会,组织参编作者对课程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课程标准、学习项目、任务与工作内容和步骤的关系,严格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教材定位。

(一)教材需求分析

产业(企业)、职业及岗位需求是教材开发的逻辑起点,从行业、职业及岗位调研分析中明确专业定位,再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能力目标、岗位任务及真实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定位的依据,通过教材课程标准要求、岗位要求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教材定位。

1.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集中体现。因此,新型教材是双元合作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双元育人的基本要素。

(1)新型教材采用的课程标准,对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要求是规范性与弹性要求相结合。

(2)在教材编写上,强调的是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的是岗位能力。

(3)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职业能力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具体工作项目中,由任务驱动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4)新型教材应突破学科体系构架,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渗透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多媒体等多层次、多形式展现给学生。

(5)新型教材也要采用最新的教育教法,配合最先进的教学技术,确保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方便好用。

2.分析岗位需求 具体的岗位需求是教材开发的逻辑起点,教材是学生岗位工作的指导手册。

(1)以双主体育人、岗位培养为核心要素,要充分发挥企业师傅的主体作用。

(2)分析课程标准的岗位细分,落实具体的专业和层次定位。

(3)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在岗位任务及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找准定位。

3.分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书。

(1)新型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结合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企业培训多元使用的编写目标,认真分析学生层次和学业背景。

(3)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明确编写目标

在明确教材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教材定位,明确教材编写目标及编写思路,撰写教材编写大纲。

1.根据课程性质、地位及作用,确定学生知识目标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升级”教材,推动教材改革。

(1)在教材中应积极体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双元合作育人特征,坚持面向岗位、利于学生发展、促进就业的编写方向。

(2)以学生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关注学生能学会什么,能做什么,在教材中突显教学标准规定的能力目标。

(3)将总体能力、知识目标合理地分配到各项目和任务中。

2.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能力目标 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技能、素质、知识)是教材的核心目标,突出岗位培养特征,培养学生的企业认同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技能精湛的动手能力,将课程目标落实到完成岗位任务、获得职业技术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上。

3.兼顾广泛性 以需要为本,适当扩大教材使用范围,追求教材短期内的广泛应用,提高教材的应用价值;直观易懂,内容好学,方便好用,适合更多学校选用。

(三)编写原则及要求

1.教材内容组织及呈现形式的基本原则 “对接岗位、校企合作、对标开发、内容重构、结构创新、多元使用”。

2.“项目”“任务”设计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能力本位:教材“项目”“任务”的设计要突破传统教材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结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以任务为导向,侧重岗位能力培养,将知识碎片化处理,够用为度。

(2)课证融通、标准融合: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课程融通、标准融合,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相统一,职业教育标准与职业培训标准的要求相统一。

(3)双元开发、育训结合:校企“双元”共同开发,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由企业作者从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情景中选取编写素材,紧贴岗位,需求重构学习任务,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三结合。

(4)立体呈现,形式多样:面对新型教材的编写无从下手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以多种形式立体呈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是当下教材编写的难点。其体例结构要紧紧围绕任务这条线进行描述,例如“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能力拓展”“任务评价”等结构层次。其中,学习目标是根据学习任务达成度,提出要求,描述时应具体、可量化、可实施。学习任务是以工作任务驱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体现教你学或教你做的内容。能力拓展有知识拓展、技能训练、任务训练等形式,是让学生实践完成的内容。任务评价有思考题、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目的在于评估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些基本的体例结构还可插入“任务描述”“任务实施”等,要求全书统一体例结构。

(四)编写准备

根据教材定位、编写目标、编写原则及要求,在双方负责人的统筹和协调下,先深入企业调研教材编写的相关基础要求,为编写做足准备工作。

1.了解岗位相关要求

(1)学习单元的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任务引领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项目(模块)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任务是具体的岗位工作要求。为此,先要了解与岗位的相关要求。

(2)从真实岗位中选取素材:渗透职业素养培养,根据学校、企业的实际办学条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合理、可行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了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应将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和组合,再转换为教材内容。内容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教学形式,引入典型生产案例,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2.了解学习相关需求 根据教学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与能力要求,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只有紧贴岗位需求重构知识体系,才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三结合。新型教材除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根据最新发展理念,结合书证融通的要求,扩展相关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选取体现新教法的案例 教材内容要渗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应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注意重点从企业培训资源中选取与教材适应的教法、案例等教学资源。

4.引入符合新趋势的教学资源 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引入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教材内容;开发或引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合纸质教材内容,使用音视频资源、教学课件、虚拟仿真、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