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到课程的转化

二、职业能力到课程的转化

(一)学习领域课程

如前所述,以职业活动为载体,通过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点进行层层分解,形成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简称“职业能力分析表”)。职业能力分析表不仅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奠定了扎实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其课程体系应该基于工作体系构建。因此,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基于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所承载的职业能力必须落实到职业教育课程中,否则,职业能力分析乃至职业能力分析表就失去了意义。

职业能力分析表代表工作领域中的能力要求,如何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呢?两者紧密联系,但并不等于工作需要什么,学校就只教什么。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除依据职业能力分析表,还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必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采取专门的方法、运用一定的工具,将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程与任务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转化方法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职业课程,将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实现课程与能力的对接。通常采取头脑风暴法,即集中有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教育专家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以及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由”地提出课程建构的意见和建议,并集中研讨协商。教育专家将职业能力分析表转化为课程,一般有3种转换方式(图1-2-11)。

▲图1-2-11 能力到课程的转化方式

1.直接转换 一个工作项目就是一门课程。如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中有“办理纳税业务”这一工作项目,可直接转换为“企业涉税业务办理”这门课程。这种课程多为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

2.组合转换 多个工作项目组合为一门课程。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课程的能力模块对应核算财产物资、核算工资薪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筹集资金、核算往来款、核算对外投资7个工作项目及相关职业素养,即这些工作项目组合成了一门课程。这种课程多为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

3.提炼转换 课程与某些工作项目、某个工作任务或某些职业能力点对应,但这些项目、任务和能力点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即课程会涵盖更多的内容。一种原因是职业能力分析不够全面,有些职业能力还未完全挖掘;另一种原因是该课程是学科课程或技能训练课程,其课程结构并不是基于工作过程及结构,虽与工作密切相关,但其直接对应关系却不明显。在能力到课程转换中,大部分学科型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这种方式,这些课程培养的能力需要提炼,需要从具体工作中抽离出来,如会计专业中的“财经法规”课程,它对于完成多种与经济相关的会计工作密切相关,非常重要。

(三)课程构建工具

1.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从工作领域的能力到学习领域课程构建需要依托转化工具,即课程与能力对接表(表1-2-11)。

表1-2-11 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首先,确定课程名称,以及该课程所属的学段,即表1-2-11的第一、二、三行;然后,填写该课程“对接________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内容,包括对接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将其在职业能力分析表中所对应的代码和内容填入;最后,概述“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即该课程为了达到以下能力的要求需要学习的内容及要求。换言之,学习了本课程,就可完成以下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范例1-2-4、范例1-2-5)。

〔范例1-2-4〕

中职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续表

〔范例1-2-5〕

高职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续表

2.鱼骨图 课程与能力对接表仅是将职业能力分析表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转化到相应的课程中,在利用这些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即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结构及内容,明确每门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时,可利用鱼骨图(图1-2-12)作为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鱼脊椎”是课程主线即主体结构,称为学习任务或学习模块或学习项目,课程的主线可以参照“课程与能力对接表”中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形成。如范例1-2-6,《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的主线就是以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围绕每一步骤,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乃至态度要求展开在“鱼刺”中。“鱼刺”的很多内容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职业能力”不仅高度吻合,而且内容更加丰富。

▲图1-2-12 课程内容构建鱼骨图

〔范例1-2-6〕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构建鱼骨图

▲图1-2-13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构建鱼骨图

图1-2-13表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结构,与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至此,工作领域的能力要求就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课程与能力对接表、鱼骨图是课程标准乃至课程教材编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