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材的特点

二、新型教材的特点

(一)行动导向

新型教材不是内容导向,而是行动导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实践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行动导向的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起来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合二为一。以行动为导向,学生面对工作任务,自己积极主动发现问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更高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经过实际工作过程,感知和重构知识体系,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打破传统教材知识体系的递进性和系统性 新型教材不再以知识为重心,而将岗位能力培养为重心;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的应用,强调职业性,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以突出职业性、实用性为切入点,以系统培养、能力本位为原则。包括内容组织、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及考核评价等都是紧紧围绕着岗位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学生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所有依据都来自岗位,采用的案例、项目、任务和情景都是来自岗位真实工作过程能满足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岗位培养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二)对标开发

1.教材开发采用的课程标准 基于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而编制,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的要求。

(1)在教材编写上,不同于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传统教学大纲,而是强调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的是岗位能力。

(2)在教学目标上,不同于教学大纲只要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基本要求。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教材 教材“项目”“任务”设计真正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体现职业性(做什么)、规范性(怎么做)、科学性(知识)、实用性(技能),突破了传统教材先知识后技能的结构,而是以能力为主线,任务驱动知识,将原有知识碎片化并融入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安排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习者“学会做”,并知道“为什么做”,体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理念。基于工作的学习,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岗位培养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教材结构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更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三)多元参编

职业院校教材编写的设计,从计划到团队组建、实施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1.教材开发作者团队

(1)由中职、高职和企业多家单位的教师、专家组成,既突出科学性、规范性,又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要求开发同步。

(2)有效避免教材内容重叠严重,有利于实现中、高职教材的合理衔接,以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3)既符合学历教育要求,又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实现学历教育要求与企业培训要求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融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融合。

2.教材的整体质量

(1)教材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案例、情景真实,能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转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教材体现了基于工作的学习,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既适用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也适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等,受众多元,提高了教材的整体质量和使用价值。

(四)互联网+教材模式

1.满足多样化需求 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导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智慧校园、虚拟工厂等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的“互联网+职业教育”已成为双元合作育人职业教育的现实背景,有力地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技术不断升级,大屏幕、高速度手机已经完全普及,学生利用APP和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接入数字化教育资源(图2-2-2),极大地改变了学习行为。

▲图2-2-2 移动终端的知识呈现方式(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

新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恰恰位于数字大潮的风口浪尖,纸质教材可以成为连接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的节点。通过二维码、APP、微信小程序等手段,向上链接到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向下链接到后台慕课、微课、Flash动画、PPT、CAD三维构图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构成了云资源+纸质图书+移动终端的新型教材模式,开拓了崭新的知识呈现方式和传授手段。

在“互联网+教材”的时代背景下,新型教材必然是多媒体化的,纸质教材与云端信息化资源相结合,构成了多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的主线。

2.立体化的知识呈现体系

(1)在纸质教材的编写中突破了学科体系构架:如在工作步骤中,以图、表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呈现知识,力求教材的整体编排科学合理、层次明晰、生动活泼、形式新颖。

(2)坚持纸质教材和数字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即纸质教材和数字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做到线上与线下、纸质与数字资源互通共享,有机融合,构成立体化的知识呈现体系,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3)数字教育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及时性和无限扩展性:由于生产技术、产品、操作过程和服务不断更新,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不断涌现,必然对岗位技能提出新的需求,因此,要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会千变万化。然而,纸质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在纸质教材修订之前,数字资源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及时更新,与现实教学需求可以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广阔的数字空间,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拓展知识领域,满足1+X证书、技能大赛以及其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数字资源的无限扩展性也使工作单式教材成为可能。

(4)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由于VR和AR技术与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结合,推动了VR和AR从游戏体验领域延伸到行业应用领域,因此课程内容、生产设备、操作流程可以虚拟实物形式展现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学生沉浸在VR营造的仿真空间,并可与之交互。沉浸式VR技术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环境能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将纸质教材中的具体任务立体化重构及展示(图2-2-3),开拓了全新的知识呈现和传授方式以及全新的训练途径。

▲图2-2-3 VR眼镜中的机械设备(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