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团队的基本要求
课程开发团队构成多元,对课程开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故要转变所有成员的观念并统一到同一高度需要一个过程,不妨先转变团队核心成员的观念,形成相互影响和带动的氛围。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课程开发所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按照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和方式构建课程,从而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转化的课程,学校教师应该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课程开发技术指导,起主导作用,而企业则应提供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标准,起主体作用。
(一)学习课程开发基本理论
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原则与要求。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内涵,了解“二维四步五解”等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特别要注意,务必保证校企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基本理论及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实现深度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
以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为例,如果对该模式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到位,仅仅从形式上体现双主体育人,把原有属于学校课程体系的部分课程交由企业进行培训,让企业感觉到教学工作任务增多且教的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还不如订单培养。相反,如果校企双方深入理解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内涵,才能真正做到在培养目标上体现素质为先、能力本位,在培养主体上强调双重主体、双重身份,在教学组织上体现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在成才方式上突出岗位培养、在岗成才。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是双赢的,而且企业是最大的赢家,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企业更加认同以“校企双元育人、岗位培养”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因此,校企双方共同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非常有必要,这是实现课程开发预期目标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相关政策文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等相关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应深入理解相关文件精神,提高团队整体的思想认识,从而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及课程定位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并理解课程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开发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
(三)集中培训学习与借鉴
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实践中,为什么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校企双方存在课程开发的目标和理念认识不到位。许多针对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只将学校相关人员作为培训对象,而企业对政策信息的了解来自学校教师的传达,故难免出现理解不深入或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学校教师本身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只是把传统课程体系的课程进行校企分担,这样给企业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会让企业觉得没有实际意义,当然就没有积极性。为了提高团队的思想认识,有必要组织校企团队通过相关的学习培训、集中研讨交流、借鉴经验等方式加深对课程开发的理解,为后续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深入理解课程开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团队(特别是核心成员)进一步学习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步骤,了解方法要领和技术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需要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如沟通不到位,企业在课程开发中起到的作用只是协助,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对学校设置的课程发表意见等,仍然没有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质性工作中。即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课程体系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因此,务必保持校企学习资源与信息分享渠道的畅通及时,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让企业充分理解并乐于合作开发课程,最终使企业获得量身订制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总之,从一开始组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结构团队时,就应该不流于形式,必须让所有参与者意识到课程开发是双赢的,需要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双方的作用互相不可替代,强调主体责任意识。有必要组织团队成员学习与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重点理解培训课程和学历教育课程的主要区别,前者相对独立,目的在于满足某一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后者则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系统培养,满足学历教育要求。因此,课程开发不是在原有课程上的简单加减,而是尝试让原来课程“归零”,用新的方法开发课程并重构课程体系。
(五)明确工作任务与分工
课程开发各阶段工作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形成一闭环。必须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分工合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应根据校企成员在不同阶段各自的能力优势,分工各有侧重,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成员的作用。以某专业课程开发工作为例分述如下。
1.岗位需求调研 学校主要负责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调研报告等文字材料撰写工作以及与相关院校的联系;企业主要负责了解、收集行业企业信息,根据调研需求确定并联系行业企业调研对象,组织企业访谈等调研的具体工作。
2.职业能力分析前期准备 学校主要负责组织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包括会议形式、规范文本、会议要求、参会专家条件、会务准备等),企业主要负责提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能力分析的专家信息,并配合学校组织工作。
3.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 企业专家是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角,应按职业能力分析要求,梳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要求并条目化表达。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会后资料整理。
4.课程转换及课程体系构建 学校主要负责会议组织、联系学校课程专家,说明课程转换方法、课程模块学时学分分配要求等,企业主要负责联系行业企业课程专家,说明岗位标准与要求。
5.课程与能力对接 学校主要负责结果统计及会后资料整理,按课程与能力对接的规范文本进一步完善,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精准对接;企业主要负责按岗位标准及要求核对岗位能力描述的准确性,保证与行业企业实际要求的描述保持一致。
6.实行双负责人制 在课程开发全过程中,为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并按计划推进,实行双人负责制,即学校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按照课程开发计划,分别由学校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相关人员,并及时上传下达有关通知要求,跟进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