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家研讨会的常见问题
(一)工作项目划分过细
每个岗位的工作项目划分太细。例如,将“工作任务”作为了“工作项目”,不仅导致第3步难以分解,而且导致工作项目缺乏整体性、独立性。在研讨会召开过程中时有发生,主要是行业专家在会议初期对分解的要求把握不够准确,或主持人判断经验不够强造成的。一般可以待行业专家了解清楚研讨会的要求后,允许其反复修正。
(二)用词用语不规范
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一般可以用名词表述,也可以用动宾结构表述,“工作任务”可以用名词或动宾结构表述,但“职业能力(点)”必须采取“动词+名词”动宾结构句子表述,且使用输出性动词。在实际操作中,要求行业专家严格做到的难度较大,需要主持人进行归纳和提炼。由于研讨会时间有限,规范用词用语工作有待会后资料整理时进行弥补。
(三)职业能力点挖掘不够充分
不少研讨会,由于将工作任务分解为职业能力点这一环节是通过分组分析完成的,在助理主持带领行业专家分析时往往出现一个工作任务对应一条职业能力点,非常不具体、不全面,导致小组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应该运用“五解”的解析思路,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5个方面,帮助分析者更加充分地挖掘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
(四)职业素养的描述不够直观
由于职业素养的内隐性特点增加了直观表达的难度,在分析中,更需要专家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5个方面挖掘每一模块职业素养的能力要求。
(五)研讨的时间调控不当
研讨会的时间调控关键在于主持人的主持经验和能力,由于研讨会的时间有限,但是环节多、内容多、岗位多、人员多、突发状况多,主持人要控制好时间实属不易,要求主持人根据现场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但最好不要拖延时间,否则会影响行业专家参与研讨的热情和持久力。
(六)会场氛围冷热不均
行业专家研讨会涉及多个岗位的能力分解,而且每个岗位都要经过从岗位到工作项目、从工作项目到工作任务、从工作任务到职业能力3个阶段。于是,研讨会的组织就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岗位3个阶段全部分析完,再分析下一个岗位;另一种是分阶段每个岗位轮流式分析。显然,前者容易导致一部分行业专家无事可做,另一部分专家忙得不亦乐乎;而后者各岗位的行业专家交替完成每一阶段的分析工作,有讨论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能营造集体研讨的氛围,其效果也更好。